古代舞蹈的名称
舞蹈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门渊源流传的艺术,那么在古代的这些舞蹈都有什么名称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舞蹈的名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舞蹈的名称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 世德舞 德胜舞
古代舞蹈的种类
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
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接。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
历代皇宫用于祭祀、礼仪、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宫廷舞蹈经过宫 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 衣舞》等。
雅乐舞蹈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 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3、中国的佛教舞蹈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不但百姓盛行信佛,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娱乐的场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是处处可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 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有浓郁的佛 教色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
在清明(公元1368——公元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4、高跷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 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 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 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 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 (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5、狮子舞
在中国,最大众化的民俗舞蹈,莫过于狮子舞了。狮子是百兽之王。在我国传统的习俗当中,一直把狮子当成一种吉祥物,认为狮子可以去恶呈祥、除灾保平安。人们把狮子打扮得五彩斑斓,既威猛又可爱,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康。
我国舞狮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以衬托气氛。当时宏大的规模可见一斑。
狮子舞分为两类:文狮、武狮。
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 滚、跳跃、戏球等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过跷跷板,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舞。狮子舞遍及中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团、杂技团都把舞狮子作为 传统节目来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1953年中国的狮子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荣获集体舞一等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在,无论是在清晨还是落日的黄昏,人们都可以在北京公园里看到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群群人粉墨登场,扭着“大秧歌”。他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这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提高 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为了首都的一大景观。连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着看着也不禁手脚“痒”起来,比比划划地加入到这欢乐的队伍中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是,有谁知道这秧歌的来历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纵观历史,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很少对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众做些评述。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郑重论述了人民 大众在中国文艺史上发展的作用。从此,延安(中国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国的舞蹈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秧歌”舞发源于陕北(中国西北部)的“踢场子秧歌”。本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专业文艺家对它进行了加工,并注入了时代精神,有着强劲的节奏、雄健豪迈 的步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这“秧歌”就从老解放区一直扭到了全国各地。
7、幽幽高台铜雀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整个社会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乐伎却仍然处于奴隶的地位,任人宰杀,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东汉(公元25——公元220)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璋县西南)
修建了一个高高的舞台,命名铜雀台,在这台上养有专供侍宴观赏的乐舞伎。曹操死后,这 些伎人就遵照遗命,被幽锁在铜雀台上,每月的初一、十五还要向曹操的灵位呈歌献舞。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被迫陪伴亡灵虚度一生,高台沉沉,悲风习习,其生不如死的苦况可想而知。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诗歌中有不少咏铜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铜雀伎》这样写道:“恨唱歌声咽,愁飞舞袖正;西 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意思是歌声呜咽,唱不尽无限冤屈恨,舞袖沉沉,凝聚着满怀愁绪。暮色笼罩着西陵,那就是伎人们悲伤欲绝的时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巴东舞谱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永不凋谢的乐舞奇葩——巴东舞。
1980年,丽江发现了用古代象形文字,像是一幅幅当时的舞蹈图案,直观而形象。 1983年,丽江召开了巴东、达巴座谈会。会上有60多位巴东、达巴老人用各种风格流派的念、唱、舞等方式,演示了东巴跳神的过程,他们口念的谱点(跳法和节奏)与所跳的舞蹈,同巴东舞谱记载的基本吻合。这些舞蹈至今依然存在,健在的老巴东都能按谱起舞。巴东舞谱,是中国乐舞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舞“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 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
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 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龙舞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传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耍龙的时候,少 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 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