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有哪些

时间: 蓝俊22 分享

  中国古代出名的舞蹈还是很多的,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

  七盘舞

  又称盘舞、盘鼓舞。是一种古代的汉族舞蹈。在汉代,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长袖舞

  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如京戏中的 下腰.京戏中的 水袖 动作颇似古代的舞长袖动作。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为体如游龙,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正是这种舞姿的体现。迄今所获的汉代舞蹈资料说明 长袖舞 实际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蹈,许多种舞蹈都以舞袖为特征。舞人有男有女,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多人群舞,以单人独舞为主。分为婉约和奔放两个风格。

  巴渝舞

  古城阆中,曾为巴国别都,巴国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PS:甄嬛传里的某惊鸿舞纯粹瞎扯淡。

  霓裳羽衣舞

  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注:这个到底是曲子价值更高还是舞蹈价值更高,我不好说,毕竟舞蹈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纯粹是后人自己改编的,所以这个到底算不算出名的舞,我还是打个问号吧。

  胡旋舞

  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胡旋舞最出名的诗作就是白居易的《胡旋女》啦,相传杨贵妃的胡旋舞跳得很美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菩萨蛮舞

  我没记错的话是一种唐代的大型队舞,好像是哪个少数民族传来的,被这么叫是因为看起来像菩萨,后来被改成了大型舞。

  对错不好说,还是建议大家查查书,这类东西一般史书的音乐板块都有。

  明君舞

  明君舞是晋代的汉族舞蹈。明君,即王昭君。因舞蹈表演“昭君出塞”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故名。西晋石崇爱妾绿珠善舞《明君》,后人诗中多引用此事。

  绿腰

  绿腰是一种唐代的汉族舞蹈,属于软舞,也称为《六幺》、《录要》、《乐世》等,为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

  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为《霓裳》后《六幺》。”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

  狮子舞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拓枝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拓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史载:“石(国),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时,汉大宛北鄙也。”据向达先生考证,“拓枝舞”是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的。

  唐代拓枝舞属“健舞”类,屈拓枝则属“软舞”类。 唐人的诗篇中有很多描写“柘枝舞”的佳句。这些诗作常常写到动人的鼓声,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柘枝》初出鼓声招”;“大鼓当风舞《拓枝》”等等:充分证明“拓枝舞”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在张枯《观杨瑗》中有“缓遮檀口唱新词”之句,由此可知“拓枝舞”表演间有歌唱的段落。 “拓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还有儿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拓枝》不属“健舞”类,而属“软舞”类。

  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

  白舞

  中国六朝杂舞名。最早出现在三国末期的吴国地区,盛行于六朝,流传至隋、唐。据《古今乐录》记载:“梁三朝乐第二十,设巾舞并白。”隋唐时,列入清商乐中。吴地盛产白,据《乐府解题》引《白舞歌》中说,白制成的舞衣“质如轻云色如银”。白舞有群舞、对舞和独舞。动作注重手、袖的姿态,节奏由徐缓转急促。舞衣质地轻软,长袖,舞姿绰约轻盈,是它明显的特征。南朝诗人沈约有《四时白歌》,包括春白、夏白、秋白、冬白和夜白5篇。可见当时白舞四季不衰、昼夜皆宜,风靡一时。晋、宋时代主要流传于民间,保留了健美清新的民间舞风格。齐、梁以后,进入宫廷,在当时贵族绮靡奢华风尚的熏染下,变成扬眉流目的妖艳舞蹈。唐朝杨衡的《白辞》中写道:“芳姿艳态妖且妍,回眸转袖暗催弦。”王建的《白歌》也说:“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满中庭。”白舞的音乐伴奏是丰富多彩的,有笳琴合奏,有弦管交响,还有钟、磬、鼓等打击乐器,有时还有独奏或清唱伴舞。

  垂手舞

  南朝的舞蹈,被这么叫就是因为跳舞的时候垂手。好像分大垂手小垂手。清朝有个叫蒋翠羽的很会跳这个(如果名字我没记错的话)。

  以前看过一首诗里面说过垂手舞,但是是不是指的就是这里的垂手舞,我打个问号,求专业人士指点,诗我先扔这儿了,描写舞蹈的我划线处理。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李益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剑器舞

  剑器舞又称剑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朝鲜族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器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器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关于剑舞的诗歌还是很多的,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胡腾舞

  胡腾舞是一种男子单人舞,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起舞时,男子绕圈急行,舞步变化多端,时而刚毅奔放,时而柔软潇洒。胡腾舞的舞者大多是白皮肤、高鼻梁的中亚人,他们通常在一块花毯上纵情起舞,音乐则是由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胡腾舞”的腾、踏、跳、跃,动作粗犷,节奏急促,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的情景,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民间又称“醉舞”。作为一种能够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的舞蹈,胡腾舞曾在北方贵族中风靡一时。北方贵族多受草原文化熏陶,胡腾舞的热烈昂扬可能让他们想起了策马扬鞭、放浪于草原的生活。在粟特人墓葬出土的石榻中,多有表现墓主生前宴饮场面的胡腾舞者。如虞弘墓出土石椁,安伽墓出土的石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诗人李端曾写过一首《胡腾儿》诗,细致描绘了胡腾舞者的飒爽英姿,诗歌最后一句慨叹他们四处漂泊的命运:“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胡腾儿”的家乡在何方呢?

  舞判

  舞判谓扮作判官或钟馗舞蹈。 是一种宋代的汉族舞蹈。中国宋代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鞾简,如钟馗 像者,旁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杨柳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的一种民间歌舞,我没记错的话汉朝就有《折杨柳》了,现在杨柳枝更广为人知的是一种词牌。

  舞鲍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种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属于宋朝的民间舞,但是元明好像也很流行。跳舞的人主要是打扮成鲍老,做出一大堆滑稽动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脑补的时候感觉指不定很像现在的机械舞?不过机械舞帅帅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PS:鲍老是古代的一种戏剧角色啦。

  巾舞

  原称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时以巾作道具,故名。

  巾舞得名于舞人的舞具——巾。它的由来可能与周代的《鞞舞》有关,《鞞舞》是手持五彩缯而舞。汉代祭祀后稷的灵星舞还用这种五彩缯作舞具。

  巾舞在汉代称为《公莫》,这是因为歌辞首句有公莫二字,它流行的地区很广,时间很长,是汉代著名的杂舞。汉画像石(砖)中,多有反映巾舞场面的。从画面上看,舞人所持的双巾有的等长,有的长短不一,舞姿热烈奔放。有乐队伴奏,以鼓为主,并有拊掌而歌者。这说明是有歌辞可供演唱,而且是比较注重节奏的舞蹈。山东安邱县的一块汉画像石上,刻有一舞女高髻细腰,穿着分为四片的舞裙,裙长及地,双手各持一巾而舞。巾舞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还附会了一个动人的历史传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相传鸿门宴上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使他不能伤害汉高祖刘邦,而且对项庄说: 公莫。古人相呼曰' 公' ,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中,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宋书·乐志》)。

  《晋书·乐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 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 ,且语项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隋时牛弘请以《巾舞》和《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 西凉 前奏之。 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参阅《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

  公莫舞

  虽然前文说了巾舞的别名是公莫舞,但是也只是在一些史料,比如《宋书》里面这么认为的。不过我看到一些书里面还是将这两种舞分开讨论,我还是决定将二者分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莫舞又称公莫巾舞,是一种汉族古典舞。其辞全文载《宋书》卷二十二、《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片断载《南齐书·乐志》。已故东北师大杨公骥教授,1950年撰《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后经增补写成《西汉歌舞剧巾舞的句读和研究》,1986年发表,不仅将本辞、和声(衬字)等予以区分,更重要的是分出了“母”与“子”两个角色,指出:《公莫舞》是写儿子出外谋生、与母亲分手的情景,“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

  另外,我曾在一本书里面看到这样的形容:南朝时,公莫舞的内容有所变化,大多描述的是叹别和思念。而巾舞似乎更倾向用于宴享,我个人的话是偏向不同的,感兴趣的小伙伴还是查查资料吧。

  铎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铎舞是一种古代的汉族舞蹈。用于宴享。舞者持铎而舞。铎,大铃。《乐府诗集》所载古铎舞歌诗《圣人制礼乐》,辞、调夹杂,不可理解。晋傅玄《铎舞曲·云门篇》云:“振铎鸣金,近《大武》。……身不虚动,手不徒举,应节合度,周其叙时。”《乐记》宾牟贾解说《大武》:“夹振之而驷(四)伐”,郑玄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隋代将《铎舞》与《鞞舞》等合称“四舞”,但舞者已不执铎。唐代将《铎舞》列入清商乐中。宋陈《乐书》提及古马韩国之《马韩舞》类似铎舞,众人“踏地低昂以手足相应为节”。

  拂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拂舞原为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魏、晋年间曾经采选进入宫中供皇亲国戚们欣赏,并用于宴享乐舞·盛行于梁代,后传至隋唐犹存·舞者原都要手执拂帐,隋代时去掉拂帐以彩绸起舞,唐代又加入清商乐伴舞。

  拂舞的代表作品是白鸠,原为江南吴地歌乐曲。魏武帝曹操的<<碣石篇>>也曾作拂舞,与白鸠同为四言拍,至今犹存的<<碣石调幽兰>>也可能接近于当年的<<碣石篇>>但已难以考证。

  鞞舞

  注:第一个字读bing,三声。

  我国中古前期舞蹈。因执鞞鼓而舞,故名。汉以前流行民间,汉代起“施于宴享”。汉代舞曲有《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方皇》、《殿前生桂树》五篇。汉末大乱,艺人失散,曹操从关西召来老舞人李坚,曹植为作新歌辞五篇,以歌颂曹操。晋泰始中又制新辞,演者从十六人增至八佾。庙祭、郊祭均用之。晋夏侯湛《鞞舞赋》称此舞精妙高超,乃宫室之珍宝。南朝宋、齐、梁、陈均有鞞舞。隋保留了《鞞》、《铎》、《巾》、《拂》四舞,唐代将《舞鞞》列入清商乐中。[19]

  另外,隋朝将鞞舞、巾舞、铎舞、拂舞并成为“四舞”。《隋书 音乐志》

  踏歌舞

  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

  中国古代的舞蹈种类

  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

  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接。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中国的宫廷舞蹈

  历代皇宫用于祭祀、礼仪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宫廷舞蹈经过宫 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 衣舞》等。

  雅乐舞蹈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 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中国的佛教舞蹈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不但百姓盛行信佛,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娱乐的场所。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是处处可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 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有浓郁的佛 教色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

  在清明(公元1368——公元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4、高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 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 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 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 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 (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5、狮子舞

  在中国,最大众化的民俗舞蹈,莫过于狮子舞了。狮子是百兽之王。在我国传统的习俗当中,一直把狮子当成一种吉祥物,认为狮子可以去恶呈祥、除灾保平安。人们把狮子打扮得五彩斑斓,既威猛又可爱,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康。

  我国舞狮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以衬托气氛。当时宏大的规模可见一斑。

  狮子舞分为两类:文狮、武狮。

  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 滚、跳跃、戏球等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过跷跷板,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舞。狮子舞遍及中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团、杂技团都把舞狮子作为 传统节目来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1953年中国的狮子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荣获集体舞一等奖。

  6、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现在,无论是在清晨还是落日的黄昏,人们都可以在北京公园里看到一

  群群人粉墨登场,扭着“大秧歌”。他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这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提高 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为了首都的一大景观。连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着看着也不禁手脚“痒”起来,比比划划地加入到这欢乐的队伍中来。

  可是,有谁知道这秧歌的来历呢?

  纵观历史,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很少对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众做些评述。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郑重论述了人民 大众在中国文艺史上发展的作用。从此,延安(中国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国的舞蹈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秧歌”舞发源于陕北(中国西北部)的“踢场子秧歌”。本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专业文艺家对它进行了加工,并注入了时代精神,有着强劲的节奏、雄健豪迈 的步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这“秧歌”就从老解放区一直扭到了全国各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幽幽高台铜雀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整个社会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乐伎却仍然处于奴隶的地位,任人宰杀,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

  东汉(公元25——公元220)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璋县西南)

  修建了一个高高的舞台,命名铜雀台,在这台上养有专供侍宴观赏的乐舞伎。曹操死后,这 些伎人就遵照遗命,被幽锁在铜雀台上,每月的初一、十五还要向曹操的灵位呈歌献舞。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被迫陪伴亡灵虚度一生,高台沉沉,悲风习习,其生不如死的苦况可想而知。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诗歌中有不少咏铜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铜雀伎》这样写道:“恨唱歌声咽,愁飞舞袖正;西 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意思是歌声呜咽,唱不尽无限冤屈恨,舞袖沉沉,凝聚着满怀愁绪。暮色笼罩着西陵,那就是伎人们悲伤欲绝的时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巴东舞谱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永不凋谢的乐舞奇葩——巴东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80年,丽江发现了用古代象形文字,像是一幅幅当时的舞蹈图案,直观而形象。 1983年,丽江召开了巴东、达巴座谈会。会上有60多位巴东、达巴老人用各种风格流派的念、唱、舞等方式,演示了东巴跳神的过程,他们口念的谱点(跳法和节奏)与所跳的舞蹈,同巴东舞谱记载的基本吻合。这些舞蹈至今依然存在,健在的老巴东都能按谱起舞。巴东舞谱,是中国乐舞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

  9、舞“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 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

  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 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龙舞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传说:“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耍龙的时候,少 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 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中国古代舞蹈有哪些

中国古代出名的舞蹈还是很多的,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 七盘舞 又称盘舞、盘鼓舞。是一种古代的汉族舞蹈。在汉代,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代古代舞蹈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

  •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著名古代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著名古代舞

  •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特色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

  •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

1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