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仪制度
古代有很多礼仪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制度流传了下来,西周也不例外,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仪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深远。西周之所以能在礼制建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圣贤的制礼作乐之功外,完善、有效的礼仪教育制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西周实现“以礼治国”目标的重要条件。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除一些教育史著作中略有提及外,学术界尚无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陋,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西周礼仪的发端
在西周时期,“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及社会共识构成的,既作为人际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而‘仪’则是‘礼’的具体、有形的表现形式,严格遵循和依据‘礼’的规定及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
周人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尝到甜头的熏育又来进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此举实际上是一次非常成功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礼让教育”,其结果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而且古公亶父还“作五官有司”,以处理政务,教化百姓。“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文王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即在此时投奔周。由于文王公正廉明,连诸侯们也“皆来决平”,即请文王评理。如“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文王礼仪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武王即位,“祭于毕”,“观兵至于盟津”,又先后举行了泰誓与牧誓,这些既是盟誓礼典,同时也是对民众的礼仪教育。而灭商之后的大规模献俘礼和分封诸侯,更是声势浩大的礼仪演示会。当时,周人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制定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相应配套有一系列的礼节规范和仪礼容态,统称为礼数。正如《左传?庄公十八年》所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二、西周礼仪的形式
(一)家庭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人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教育的主体是父母、祖父母及兄长、家庭教师等。对于这类教育活动,《礼记?内则》有详细记载,书中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对青少年在家中的日常行为礼仪也有明确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 ,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凡男拜,尚左手。……凡女子拜,尚右手。”
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有很大不同。《内则》云:“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这里,“十年”是指十岁,“姆”是指女教师。郑玄注《仪礼?士昏礼》云:“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婉娩听从”之类就是所谓的“妇道”,后世更明确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行为修养、性格脾气、语言谈吐、穿着打扮到生活操作等方面都对女性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人还注意到胎教的重要性。如文王之母大任,“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4];成王之母“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踞,虽怒不詈”[5];孟子之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6],等等。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和学习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注意的焦点。在礼仪方面,家长遵礼守仪,孩子才会遵礼守仪。《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暮)又至,亦如之。……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者曰:‘诺。’然后退。”这里,“末”犹“勿”,原即“再”。“末有原”,即不要把剩下的食物再进献给王。受文王身教的影响,“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句中“说”通“脱”。由武王的做法,足见文王身教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礼记?内则》载:“(子生后)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于子室。”三个月后,父亲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然后“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这里,辩通“遍”,“师”即家庭教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外,家庭中经常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如冠、婚、寿、丧、飨以及节庆、祭祀等,也都是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二)学校教育
1. 西周的学校
文献记载,三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史记?儒林列传》载:“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教、序、庠都指的是地方学校。《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夏代的学校,尚未得到实物证实。至于商代的学校,则“不仅有文献上的记载,而且得到地下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佐证。商朝的学校名称,除‘庠’、‘校’、‘序’以外,还出现‘学’、‘大学’、‘瞽宗’等称谓”。关于“学”,这在甲骨卜辞中已得到了证实,该字的构形意义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房屋——‘介’中进行有关筹算知识——‘爻’的教学活动”。此外,卜辞中还发现了“大学”二字[7]。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商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当时,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分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小学。西周时期的“大盂鼎”等青铜器上都有关于宫廷小学的记载,证明《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的说法不无道理。
西周的大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为“辟雍”,又叫“学宫”、“射庐”、“西雍”等,建于京城南郊(一说西郊)的开阔地上,四面环水,在中间岛形陆地上建学宫。学宫的四面还有4座教学建筑: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北为上庠,南为成均。这些建筑都在辟雍的四门,所以又叫四门学,是辟雍的组成部分。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天子有时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另一种情况,是诸侯国都城中所设的大学,称为“泮宫”,即《王制》所说的“诸侯曰泮宫”,形制与辟雍相同而略小。
关于西周的乡学,有多种说法。如《周礼》提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间有塾”;《礼记?学记》提到“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而《孟子》只提到“周曰庠”。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时期在天子、诸侯国都和郊区都设有各级学校。
2.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主体——教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周时,由于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教师均由官员兼任。“国学中的教师由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大师、小师、龠师等官吏担任。”[7] (P139)如《周礼?地官司徒?师氏》称“师氏掌以美诏王”,同时“以三德教国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乡学的教师,主要由各级行政长官兼任,包括大师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而致仕居乡的乡老、乡先生等人,则可能带有专职教师的性质。
3.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与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各级学校,基本上都是供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用的,也就是说,教育的客体主要是贵族子弟(包括所谓的世子与国子),以及部分平民子弟。有时,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5]。奴隶们没有进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世子,指周天子及诸侯国的太子;国子,即“公卿大夫子弟”。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而合国之子弟焉”曰:“国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当学者,谓之国子。”这里的“学”是指大学。《周礼正义》云:“大司乐通掌大小学之政法,而专教大学,与师氏、保氏、乐师教小学,职掌互相备。”又云:“周制,大学所教有三:一为国子,即王太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学而升者也。二为乡遂大夫所兴贤者能者,司徒论其秀者入大学……三为侯国所贡士。此三者,皆大司乐教之。”[8] (卷4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又言:“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学焉。”郑玄《注》云:“中,中礼者也。失,失礼者也。”《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以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其中,“射”也是一种礼仪。“五礼”,即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王制》说:“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即冠、婚、丧、祭、飨、相见六种礼仪。教授礼仪知识的还有国老(大夫以上退休者)和庶老(大夫以下退休者)。
行礼离不开乐,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乐师系统的官员如大司乐、大胥、小胥等人,都负有在学校教国子乐舞的职责。如《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上述这些都是大学教师。掌管小学教育的是乐师。《春官?乐师》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郑玄《注》云:小舞“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
关于入学年龄及学习内容,《礼记?内则》说:“(儿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可见,儿童在最初几年学的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和礼仪,13岁以后就要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乐舞等较难的内容。先秦时期,15岁是“成童”的年龄,因而学习的内容有所加重,到20岁行冠礼之后,才开始学习吉、凶、军、宾、嘉等专门的礼仪制度,同时继续学乐,还要做到“博学不教,内而不出”。这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学习内容、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大戴礼记?保傅》对入学年龄有不同说法:“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朱熹解释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9] 又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10] (卷6)可见,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少年儿童学会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懂得一些事君、事父、事兄、处友之道,了解一些礼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之节以及简单的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基础知识。这种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谓“履小节”,就是学习和实践洒扫、应对、进退等待人接物的礼仪,这种做法是正确而有效的。
除了礼和乐之外,《诗》、《书》、射、御等也都是国子们必须学习的内容,学习时也须循序渐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世子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与国子相比有所不同。《礼记?文王世子》说:“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天子每年一度要到学宫中举行视学之礼,其目的一是检查世子、国子们的学习进度,二是举行释奠养老之礼。
乡学的教学内容与国学差不多。毕业时达不到要求的,须受到一定的惩罚。
4. 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西周的学校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场所,学制又长达10年左右,而且还要定期考核学业,显然须有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早在商朝时,甲骨文中的“学”字,反映的就是课堂上师生相对进行教学的情景,西周当然不会例外。《礼记?王制》曰:“(乐正)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记》曰:“大学始教……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幼学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箧”是书箱,这里指打开书箱发给学生教材、书籍。初入学者还应多听少问。
(2)实践教学
在西周的各级学校中,要讲授礼、乐(含舞)、射、御、书、数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学员必须进行大量的实习、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周礼?春官?大胥》载:学员“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
(3)情景教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西周时期的各级学校非常重视情景教学法,使学员们能在身临其境中真实地感受有关的礼仪知识。其主要表现为学校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典礼,如入学(含释菜、释奠等)、敬师、射、乐舞、飨宴、养老、献俘等等,无论这些典礼是学校举办的还是各级政府举办的,也无论其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是否直接相关,其客观结果都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生动、直观甚至是亲身参与的礼仪教学形式。如《文王世子》载,养老礼中,有“乞言合语之礼”,即学生们向老人请教“嘉言懿行”,实际上就是传授历史知识和道德伦理的过程。
(4)循序渐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前文所引《内则》与《学记》的记载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是遵循着按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这种做法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5. 教学管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校对国子们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礼记?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若8岁入小学,则“小成”应在15岁,“大成”在17岁。
《王制》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不举”,谓用膳不奏乐。《周礼?春官?小胥》载:“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觵,用兽角制的酒器,此处指罚酒。对于那些在学习和训练中不按时到达的学士,小胥要罚他们饮酒;对于那些在舞蹈队列中不够严肃认真的国子,小胥则要进行鞭笞挞罚。当时还有专门用以体罚的教鞭,即《礼记?学记》所说的“榎、楚二物,收其威也”。可见,政府对不认真学习者的惩罚是相当严厉的。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官府通过政令及所行礼仪向社会训谕、诱导,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其中,有些礼仪与学校礼仪教育密切相连,既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延伸,又是社会生活对学校礼仪教育的影响,二者互相渗透。事实证明,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 官府教谕
西周时,凡天帝、周王和官府向下发布的言论政令都称为“教”,这在《尚书》中很常见。如《酒诰》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洛诰》曰“朕教汝于棐民彝”、“文武勤教”,《无逸》曰“古之人犹胥(相)训告,胥保惠,胥教诲”,等等。这些“教”当然包括教育,其中不乏礼仪教化方面的内容。
《周礼?大宰》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邦……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正百官,以均万民。”“扰”,郑玄《注》曰:“犹驯也”。同书载大司徒的一部分职责是“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是“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司徒还要根据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五种地区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施行十二种教育:“以祀礼教敬”、“以阳礼教让”、“以阴礼教亲”、“以乐礼教和”、“以仪辨等”、“以俗教安”、“以刑教中”、“以誓教恤”、“以度教节”、“以世事教能”、“以贤制爵”、“以庸制禄”。每年正月初一,还须向王畿和各诸侯国宣布教典,“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悬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小司徒的职责是“掌建邦之教法”,每年正月,率领属官观览悬挂在象魏上的教典,并督促执行。
《周礼》中,地官系统的官员基本上都负有教育民众的职责,因而被统称为“教官”。春官系统的官员,则被统称为“礼官”,如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西周的宫廷中,还设有专门教育妇女(嫔妃)的女官——九嫔。《周礼?天官冢宰?九嫔》载,“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她们如何按“礼”侍奉天子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频繁的典礼
西周时,除了在学校中时常举行的各种典礼外,在学校之外也不断有不同规模的典礼仪式。这些典礼主要有以下几种:(1)射礼。西周举行的射礼有四种:乡射、燕射、宾射和大射,其层次高低不同,举行的地点有的在学校,有的不在。《礼记?射义》说:“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则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泽,指泽宫。射宫,在都城中,近于公宫。(2)军礼。包括出征前的告庙、授兵,出师时的类祭、宜祭、受脤于社,出城后的郊天之祭,踏上征途时的祃祭,行军途中的向庙主和社主祷告,凯旋归程中的一系列祭祀活动,入太庙告成时的献俘、饮至、赏功等典礼。(3)军事教育与训练。西周有经常化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包括普通的军事演习和专门的训练。前者如周王的“大蒐”,民间的“蒐于农隙”、“狝于既烝,狩于毕时”等[11],后者主要是指射手和御者的训练等。(4)祭祀礼仪。包括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鬼神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等。(5)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丧葬礼等等。
三、西周礼仪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政府高度重视,定为治国之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人对礼仪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视。《礼记?乐记》曰:“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节。”在各种教育中,礼仪教育最为重要。《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强调的都是以“礼”固定人的名分,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因此,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不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使之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一个系统工程。各部门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配合,而且彼此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养正于蒙,坚持不懈
人在年少之时,性情未定,可塑性很强,是教育的大好时机。此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很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周人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母亲在怀孕期间,其言行举止及饮食视听都与平日不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胎儿健康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发育,将来能够成长为有修养、懂礼仪、成大器的人才。在孩子出生以后,礼仪教育更是贯穿于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天也不松懈,并将持续到成年以后。而且,在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同时,家族中的其他孩子及成员也受到了教育。
(三)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周时期不仅重视礼仪教育的外在形式,而且重视其内在的道德要求。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同样,没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在的高尚品质、文化修养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礼记?乐记》所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让礼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达到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目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礼乐结合,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礼与乐密不可分。西周时,绝大多数礼仪活动都须配有相应的乐。而且,乐与礼一样,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周人在重视礼仪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乐教以及射(体育)、御(实践)、书、数等。此举在客观上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相当成功的素质教育模式。
(五)礼仪教育的客体以贵族子弟为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期,又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目的都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而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奴隶和一般平民是没有这种条件的。所以,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上,礼仪教育的客体都是以各级贵族子弟为主。当然,平民和奴隶们也须掌握必要的礼仪常识,但内容仅局限于尊上和服从等少数礼仪,繁杂的贵族礼仪他们是没有资格学习的。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后,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才逐渐增多。
(六)重视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
西周时期不仅重视“礼”的教育,而且也十分重视“礼”的实施,将知识灌输与行为实践融为一体。在礼仪教育中,学生们不仅要懂得各种礼仪知识,而且还要亲自“演礼”,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这种将礼仪知识的传播与礼仪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常大。
四、西周礼仪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周以礼仪文化为核心的“六艺教育”,“是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课程体系”[12],对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对今日的启示主要有:(1)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营造人人学礼仪、人人讲礼仪的良好社会风气。(2)从娃娃抓起,实行终身教育。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政府应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礼仪教育做出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大学毕业后,还要接受各种形式的再教育,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终身教育项目。(3)礼仪教育应与道德教育密切结合,内外兼修,绝不可以只重视礼仪的形式而忽视人的内在修养。(4)礼仪教育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礼仪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后,就应该严格地按要求去做,使之成为自觉行动。(5)弘扬“家教”传统,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将礼仪教育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