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有什么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起义军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希望你喜欢。
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绿林赤眉起义简介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在今山东诸城)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义军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在青州(今山东中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加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得农民难以得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地主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来,打着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骗群众。王莽乘机发动宫庭政变,夺取汉朝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上台后推行一条反动路线。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复古倒退活动。在“收复绝属,存亡续废”的旗号下,大封诸侯王,复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隶买卖为借口,宣布“王田私属制”,即按井田制的规定,把土地收归国有,更名为“王田”,把私人奴隶改名为“私属”,实际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了奴隶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隶的井田制,要把汉代的封建社会拉回到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王莽还采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经济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实际上是把由国家控制物价、统一调运物资和借贷大权,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贷者手中,使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机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大放高利贷,残酷地剥削人民。王莽还多次改革货币制,滥铸铜钱,对人民进行野蛮掠夺,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转移视线,王莽又发动对兄弟民族的掠夺战争,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人民已是财竭力尽,无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长期失修,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田荒废,农民倾家荡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地区人民的粮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广大贫苦农民只好扶老携幼,成群结对逃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饥度日。可是灾情越来越重,到山里来的人也陆续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们眼看着就要饿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也在穷苦的饥民当中。他们向群众宣传只有起来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几百人的起义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大家共推王匡、王凤为渠帅(大帅),在公元17年(天凤三年),举起了反对王莽政权的革命大旗。王匡、王凤领导的这支革命队伍,因为起义于绿林山,便称为绿林军。不久,南阳的马武、颍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数月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凭借绿林山区的险要地势,开展了武装斗争。公元21年,王匡率领农民军在云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歼王莽的荆州军,斩敌数千,缴获了敌人的全部作战物质,取得了重大胜利。起义军又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门)、云杜、安陆。当起义军凯旋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扩展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夏,起义军遭到疾病的袭击,无法在山里坚持下去,王匡、王凤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决定走下山来,向面积广阔的平原进军。命令成丹带一支起义军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张昂率领主力军进入南阳地区,称“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等也聚众一千多人起义响应,号称“平林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一些豪强、官僚、贵族也打起反莽的旗号,乘机混进了革命队伍。破落贵族刘玄就混进了平林军。南阳地区的大地主兼商人、旧贵族刘演、刘秀兄弟,抱着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在南阳拼凑了一支军队,号称“舂陵兵”,参加了新市兵。在当时,面对着王莽反动政权,王匡、王凤采取容纳刘演、刘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因为它壮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敌人。但从此,在革命队伍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革命队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绿林军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消灭了王莽反动军队十几万人,并乘胜包围了南阳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阳)。绿林军的节节胜利,进一步鼓舞了广大群众。为了最后消灭王莽政权,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于是建立政权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但是,绿林军建立政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一些钻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为了夺取农民革命胜利成果,炮制出了“刘氏复兴”的谶语,大造反革命舆论。这种反动宣传,在农民军中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绿林军建立政权时,就一定要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然而,在立哪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南阳地主集团,主张立刘演;而以王匡、王凤为首的农民将领主张立刘玄。 农民将领认为,刘玄单身投入平林军,人单势孤,不敢违背农民军的意志;而刘演有南阳地主集团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后盾,有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因此,王匡、王凤一马当先,坚持要立刘玄;而南阳地主集团一定要立刘演。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争论不休。这时王匡、王凤就想出了一个果断的对策,他们先召集农民将领开会,在会上作出了立刘玄的决定,然后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刘演一看大势已去,就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他振振有词地说:“赤眉军在山东势力很大,王莽政权还没有消灭,现在最好称王不称帝,等到将来局势稳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刘演的这个计谋非常清楚,是为他们将来篡夺农民政权打掩护。
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有什么相关文章:
1.绿林赤眉起义简介
3.
4.诸吕之乱简介
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有什么
上一篇:白登之围的历史影响有什么
下一篇:绿林赤眉起义有哪些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