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哪些人物故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那你知道史记有哪些人物故事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的人物故事:武公、桓公的故事
卫国的国君顷侯在位的时候,卫人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君因而被封为了侯爵。顷侯的儿子僖侯去世以后,僖侯的儿子共伯余继承了王位。僖侯生前很宠爱自己另一个儿子和,并赏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共伯余继位以后,和就用这些财宝来招纳勇士,试图推翻共伯余的统治。有一次,共伯余去祭奠他的父亲,没有带很多随从,和看准了这次机会,就乘机命令手下勇士去袭击共伯余,余被迫跑进了僖侯的墓道里自杀身亡。国人就把余埋在了僖侯的墓旁,拥立和当了君主,这就是卫武公。武公继位以后,修复了康叔时候的政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武公也得到了大家一致拥戴。后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武公亲自率兵前往帮助周王室平定叛乱,然后又护卫平王东迁,功劳很大。于是平王册就封武公为公爵。
史记的人物故事:桓公迁国
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桓公待人非常友善,无论身份高低,他都会以礼相待,因此在百姓中声望很高。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一职。由于幽王宠爱褒姒,朝政败坏,有的诸侯就背叛了幽王,桓公为此感到非常忧虑,于是就向太史伯询问说:“现在王室灾难深重,我怎么才能逃脱呢?”太史伯是当时很有学问的人,回答说:“对您来说,现在只有洛水东、黄河南可以安居了。”桓公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太史伯回答说:“那一带邻近虢国、郐国。而虢国、郐国的国君都昏庸无能而且喜好占小便宜,因此百姓都不顺从他们。您是司徒,百姓都热爱您,您如果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国君看到您现在在周王室地位很高,一定会分给您土地,到时候,虢国、郐国的百姓就都是您的子民了。”桓公又问道:“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怎么样啊?”太史回答说:“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很大,可是他的后代也就是现在楚国的王室在周朝却没有兴盛起来,现在周王室逐渐地衰弱,楚国一定会慢慢地兴盛起来。楚国如果真的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啊。”桓公说:“那我如果想住在西方,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太史伯回答说:“那里的百姓既贪婪又好利,所以我觉得你肯定在那里住不了很长时间。”桓公越听越有兴趣,便干脆问道:“那么先生您觉得周王室衰弱以后,哪一个国家会兴盛呢?”太史伯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应该是齐、秦、晋、楚吧?齐国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掌管仪制度。秦国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助舜使很多部落顺服。至于楚国祖先,也都曾为天下人建立了功业。周武王战胜纣王后,成王把唐封给叔虞,那里山川险阻,凭这些有德的后代与衰弱的周室并存,晋国也一定能兴盛了。”桓公把太史伯的话铭记在心,并按照太史伯的意思把他的百姓迁移到了洛水东部。虢、郐两国国君果然向太史伯说的那样,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桓公得到这些土地以后,他的国家最终安定下来。
史记的人物故事:晋文公伐郑
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的时候曾路过郑国,郑文公认为他是个在外逃亡的人,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所以对他也没有以礼相待。而文公的弟弟叔詹却不这么认为,他对郑文公说:“大王,重耳是个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受穷困经过您这里,您不能对他这样无礼啊。”文公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个年头,兵荒马乱的,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多的是,怎么都能按礼节招待他们呢!”叔詹继续说:“您如果不礼待他,那就杀死他。如果您不除掉他,他肯定会对您的无礼怀恨在心,将来有一天他返回国内掌握了政权,必将是我们郑国的一大忧患啊。”文公这个人目光短浅,认为他是在多虑,因此并没有听从叔詹的意见。
后来重耳回到了国内并且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果真仍然记得当年郑文公对他的无理,于是便决心进行报复。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军包围了郑都,攻打当年郑君无礼的罪行。巧合的是,郑文公出逃的儿子子兰也在联军之中。子兰在晋国时很得晋文公宠幸,因此他便暗中活动,想借机要求文公帮助自己回郑国做太子。晋文公知道了叔詹当年对晋文公说过的话,认为这个叔詹不是个平庸之辈,将来肯定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便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也不敢对叔詹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在那里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叔詹的话,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好。叔詹听说后,就生气地对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现在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吧。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如果我死了能免除郑国的灾难,我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于是叔詹就自杀身亡了。郑人把叔詹的尸首送给晋文公,希望他能消消火,免除对郑国的惩罚。但是晋文公仍不肯罢休,并放出话来说:“我一定要见到郑君,将他污辱一番再走,以报当年的羞辱之仇。”郑人非常担心,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却没什么好处,你们最好还是回去吧。”秦军知道自己确实得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就是撤军了。
晋文公要把子兰送到郑国做太子,郑国的大夫石癸比较赞成,认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于是就对各位大臣说:“现在文公的儿子没有比子兰更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了郑都,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如果我们欢迎子兰做国君,这样既解了国家的危险,又可以得到个贤能的国君,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各位大臣也都随声附和,郑国便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与晋国订立盟约,立子兰为太子。晋军达到了既定目的,就撤军回国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