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是什么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特征。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欢迎阅读!
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底蕴深厚,“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张占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从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具象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园林的悠远意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由多种美的载体结合而成的景观,是对美的综合阐释,是对艺术美学的综合反映,在美学位置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历代文人,思想家,造园师把深厚的美学理论,倾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中,并在此刻画出隽永,深刻的艺术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艺术美学的渊源:天人合一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美学历史也渊源悠长。从相互对比的角度来看,中国艺术美学与西方艺术美学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同的,中国艺术美学更注重的是意境的美,强调用美带给心的高贵,灵的升华。在我国古代,文人和画家的思想是:儒学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互补。儒家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道家是归隐遁世和无为的思想,最后与佛家禅智慧的结合,为中国传统美学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儒道释三家思想不断融汇,相互碰撞,对中国传统艺术思想进行影响推动,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艺术美学那就是: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的特点解释是“心为物之君,物为心役;心物混融同一,心物一元”,在这里,我们把人的内心作为参照物,通过自己的内心,对人自由的天性进行发挥,最后达到与天与地,乃至社会的和谐。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这个理念强调的是,人内心的想法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从道家核心思想来说,天人合一代表性的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神。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分为天道、人道、地道。从庄子的“天道”或“自然之道”,到孔孟儒派的“人道”或“伦理之道”,天人统一与“道”的相互结合,相互渗入,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孔子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们将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寄情于物,强调人的审美主观性,和对山水的欣赏联系起来,得到不同人不同的审美趣味,物我合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也体现了这份与自然合一的美学特征。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把审美体验放入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实现心灵的自我。故“天人合一”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主题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学说。
2 “天人合一”艺术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溯至奴隶社会,有了商业城市的发展,也就有了供统治阶级游览玩乐的场所,当时人们对水体修整,对地形地貌改造,建造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林中布置奇花异草,饲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珍禽异兽,就形成了以自然为雏形的宫苑。这里是从自然的物象出发,最原始的园林美学。到了封建社会,古典园林艺术得到发展,不同等级的园林逐渐出现,自然的环境通过改造,与寺庙、宫殿、别墅、住宅综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随着朝代变更不断发展起来。
自然,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风格艺术的结合穿插沉淀,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胜有声的诗篇,移步换景的长卷。“迥出天机”“参乎造法”的古典园林在造景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与文学艺术上的统一。说到古典园林,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师法自然”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花木的寓意,叠石的寄情,厅堂的命名,楹联匾额书条石的装饰。这些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不但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同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从自然中找到美,文人雅士在造园的同时顺天应人,追求园林造景的风骨、性灵、神韵、意境。重师法自然,体天地之心。苏州园林中,借景,透景,障景的造园手法,把自然的精华请入园中,心随自然,景在眼中,胸中,心中。从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园林艺术映射出的美学精神,同时反映和传播了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辛弃疾在诗词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自然合一,相互映照,不分彼此,这样的古典美学意境,将人的情感,精神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美学空间,迷人的艺术风韵中。天人合一这一深邃的哲学境界,代表了丰富的古典园林艺术内涵。
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拙政园,这“诗情画意”说的便是园林的艺术美,也就是园林的意境。天人合一在这里体现了中国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把艺术家的情思意蕴与具体景观相结合,景和情,物质和意识融为一体组造出独特艺术环境。
从构园要素来说,植物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是我国古典园林构园要素之一,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副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简单的描写中,人们仿佛沿路走进园林之中,植物在衬景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人雅士造园之风的兴起,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自然物与人相结合,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升华到意境美,涵义深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苏州园林里植物的配景相当丰富,造园师通过运用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植物表现不同的意境。苍翠挺拔的松柏,形态古朴拙正,常绿延年,抗旱耐寒。它被人们称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这些特性代表了人的坚贞不屈的。严冬时节,松竹梅傲霜斗雪,挺立天地间,被人称“岁寒三友”它们体现了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梅竹兰菊被称为“四君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这里把花木的形态与气质结合起来,神态与风韵具现,艺术感染力增强许多。整观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缩影,更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具象表达,它优美动人而又理性十足。“苏州园林”这个庞大的园林群,有着太多的建筑相识于相同,有着太多的风景神似而意迥。各有千秋,意境非凡,但它们在美学基础上所展现的问题,都是人类应该怎样更好的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发展。庄子“返璞归真”的思想,孔子的“和谐”的建议,都是“天人合一”,这个美学的结晶反映,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阐述。
3 结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美与善的统一,包涵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它的意境之魂魄,情感之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穿插进景观园林的设计中去,建造出具有和谐之美,统一之美的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美
中国美学中有一种西方美学未涉及的“意境”之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从诗与画的创作而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造园不仅要有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景构图,更要像吟诗作画一样,讲求有隽永的深刻立意,使诗、画、园三位一体融于一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诗画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广义上讲,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讲,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诗画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将中国园林引入自然和人造融为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境界。中国园林意境源于古代诗词绘画创作、欣赏的审美经验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总结,它随诗、画意境的源流而形成、发展并广泛应用。在造园中始终坚持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景情交融、相融难分,形成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色。
何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即人类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现实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由此而形成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天人合一”。中国古代造园往往是封建文人直接参与设计创作的,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趣味、气质与情操,当然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传统造园理论主要吸取中国山水画理论的而不断丰富的,传统的造园往往是吸取诗的虚境来创造实景使观者从实景中又幻出诗一般的虚境美。造就中国古典园林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美。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咫尺之中再现山水的自然美,境界无穷。以其中寄托画者的情思,画简而意赅。中国园林借鉴画意,而且比画更富表现力。以立体的三维空间甚至在多度空间与时间里表现自然山川。以画意取素材,再现中国山水画论中所论至“长短综错、疏密相间”、“起伏相间,有断有续”、“虚实相间,有隐有现”等意境之美。不仅如此,中国古典意境美还来源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效仿,如《汉书》上记载:“梁冀聚土筑山,以象二崤。”汉代的上林苑中的“昆明池”以及清代颐和园的“昆明湖”都是效法“滇池”,仿效自然中的名山大川,力求“效法天然”的竟境之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晋代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论道:“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即绘画首先要认真考虑立意构思,即“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的创造也是如此,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名的造园专著《园冶》中对此曾作论述。他在《兴造论》中就开门见山地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造园中最重要的不是工匠也不是园主,而是能主之人也,即是园林立意构思之人。其原因何在于“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的创作最讲究因地借景,精而得体、合宜适用。这自然必须由造园设计者来巧妙立意构思才能实现,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形式堆砌,而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其意境之美就充分体现在立意之中。正如明代恽向在《宝迁斋书画录》论及:“诗文以意为主,而气附之,惟画亦云。无论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论诗者以意逆志,而看画者以意寻意。”正如扬州个园的园主就是以无“个”不成竹之意,也指在暗喻园主有竹子品格的清逸和气节的高尚。唐代文人柳宗元被贬官为永州司马时,建了一个取名为“愚溪”的私园。园内一切景物以“愚”字命名:“愚池、愚谷、愚丘、愚岛、愚泉、愚亭。”其寓意与“拙政园”的“拙者为政”乃异曲同工。
计成在《园冶》中曾对园林意境美的创造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在园林的选址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上,计成认为在不同的基址上可以依据其独特的环境,构思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园林,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意境美。如对山林地可以依山附林构思立意,再现“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山林野趣之意境。而对于江湖地则可再现“悠悠烟水,澹澹云山”一派湖光水色之美境。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并不是简单模仿自然山水,而是再造自然山水,对于自然的山水加以典型化、人情化,来创造园林的意境美。也就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中所讲究“写意”的,也即在艺术中赋以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而使艺术更加感人。近代大画家齐白石所谓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是此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通常采用题匾、楹联、中堂、条屏等形式加以表现。意在引导观赏者理解造园设计者的匠心、立意,以取得意境美的共鸣。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如意洲、千尺雪、万壑松风、水流云在”等;苏州狮子林和拙政园的“听雨轩、浮翠阁、松风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等;北京颐和园的“涵虚、邀月门、写秋轩、画中游、泼墨轩”等。以上这些匾额意境深、回味长,很好地渲染了园林景物的气氛,给游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受。拙政园中题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意引游客借景生情,并赋以人情于园林之中,激起游客对自然美的爱怜,从而达到产生园林意境美的目的。山海关老龙头的题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佳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情从景出,富有诗意、诗情,使景物的意境更深更广。
中国古典园林为了创造美不仅使用“悟”来达到意境美,而且还通过调动人们的五官活动来创造意境美。园林意境的产生来源于具体真实的三度空间境域,即物境,包括地形、山石、水体、植被、建筑等物质实体,而其形象又可随季节、时间、气候而变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综合于观者的感官而充分表现。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松风阁”即是调动人的听觉来创造意境美。自然界万物俱声,松涛之声、雨打芭蕉、泉瀑飞溅之声等,“南屏晚钟”表现出日落西山时山色之空明;“竹径无人风自响”道出竹径之幽深,“松子声声打石床”则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境。还有通过调动人的味觉感官来达到意境美的,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植物千万种,各俱其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气味,所谓花香袭人。如苏州留园“闻木樨香轩”、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怡园的“藕香榭”等,都是通过桂花、荷花、藕香来创造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还通过四季的气候变化使人产生不同的意境美。即使是同一景物由于气候的变化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园林是自然的境域,它的形象时刻都在变化着。园林是表现时间、季节和天气能力最强的境域。早、午、晚光影、色彩瞬息万变;阴、晴、风、雨、霜、雪气象万千;春、夏、秋、冬有季相变化;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也各不相同,正所谓梅绽迎春,叶落知秋,这些变化,不断地影响着人的心情,使游赏者产生多种不同的意境。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描述,同登岳阳楼但由于气候的变化却有完全不同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四季花木的配置来达到花木四时不谢、八节长青的目的。使园林的意境在四季中都有各自的表现。如杭州西湖之景中的“柳浪闻莺”柳烟飘拂,莺歌燕舞,春意盎然;“平湖秋月”则以中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佳节、皓月当空观赏为宜。至于“断桥残雪”则应在冬未、早春时节,雪后初晴,红妆素裹观赏为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中国园林艺术所再现的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充满意境之美。正如英国著名建筑师钱伯斯如此评价:“中国园林意境和审美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中国造园家不是花匠,而是画家和哲学家。”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其意境深远,自成体系。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是什么
上一篇:古典园林常用植物配置有哪些
下一篇:北方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