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印度的佛教兴盛之后又逐渐败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一、 佛教的初期传扬
1) 佛陀的十大弟子,又称为释迦十大弟子,释迦十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其带领目犍连归顺佛陀,目犍连率领几百人同时归顺,壮大了佛教的势力。他曾经用智慧说服500比丘,让他们返回归依佛陀。他死在佛陀涅磐前3个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神通第一”的目犍Jian连。因能听任何声音,不分远近;眼能看所有的事物,不分内外,所以称为神通第一。又一次,他去传播佛法,结果被人用乱石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个堂弟,甘露饭王的儿子。他是盲人,却称为天眼第一。能够把大千世界看的清楚明白。
4、“多闻第一”的阿难。阿难汉译“庆喜”,因其在佛陀成道之日诞生,所以取这个名字。其父为白饭王,是释迦牟尼生父净饭王的弟弟。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因其平时听佛陀讲法,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因他的博闻强记,所以称他多闻第一。据说他一人就诵出了佛陀所讲的全部经藏。
5、“密行第一”的罗喉罗。他是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从此佛教有了沙弥(小和尚)之称呼。他是十八罗汉之一。
6、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天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深受佛陀得信赖。头陀是苦修僧的一种。佛陀涅磐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结集出了经、律、论三藏,对佛典的流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对佛教做了重大贡献。当时佛陀的言论都没有文字记录,都是弟子们在佛陀涅磐后,口诵出来,再记录下来成为经典。
7、“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善于分别诸经,分析法义,擅长说法,所以称为“议论第一”他主张姓氏平等,还主张老年和青年平等。
8、“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他向听众宣讲佛法,有说有唱,抑扬顿挫,还穿插民间故事和传说,讲的生动有趣,使听众信服归依佛门。据说听他说法归依的有90000人。
9、“持律第一”的优婆离。他出生第四种姓,但佛陀仍然收他做了弟子。他以奉持戒律最为严谨著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最善解“空”理,所以称为“解空第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圣典的结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结集,有集合、会诵的意思。佛陀一生的教诫,没有文字记录,但通过他的弟子中口耳相传,背诵记忆,其中也有后来者的自我创作,把这些以佛陀名义流传的脚诫汇集起来,结果共同的商讨,最终形成了大家认可的经典。
历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上共四次结集。第一次在七叶窟。将佛陀所说的教法结果会诵、整理、确认、形成了佛教经典。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由阿难诵出佛陀一生所说的言教,由优婆离诵出佛陀定的律例戒规,由此形成了佛教的“经”和“律”。第二次结集发生在佛陀逝世百年后,结果这次结集因对戒律的不同看法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第三次结集发生在佛陀逝世后235年,在阿育王的支持下,由目犍连的子孙主持,召集了1000个比丘参加,对上座部的三藏进行重新会诵确认。第四次结集是发生在佛陀逝世后400年,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了佛教经典的结集。共500人参加。
二、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1)原始佛教的分裂
部派佛教是对原始佛教分裂出来的各个教团派别的总称。佛陀逝世100年以后,佛教教派开始分裂。分裂为上座派和大众派。
分裂的原因是对佛教修行“阿罗汉“的看法不同。当时一个比丘认为,只有佛才是至善至美的,而阿罗汉却非完美无缺,仍然有五种局限:1、仍有生理欲望;2、仍有“无知”;3、对教理和诫理还有疑惑;4、还需要佛的指示学习啦在线学习网;5、若不发出“苦”的叹声,仍有无常、痛苦的感受。这种新见解遭到了长老们的反对,却得到了许多比丘的附和,反对派的长老们形成了上座部的阵营,赞同的比丘构成了大众部的阵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外,两派对佛陀的理解也存在分歧。上座部一般坚持原始佛教的看法,即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而不是神,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思想的正确、智慧的精湛、人格的崇高。而大众部则把佛陀神化,认为佛陀具有无限量的寿命和无边的法力。
大众派的新教理和对原佛教戒律的新阐述反映了佛教向印度纵深传播的趋势。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佛陀的无限神力,才使佛教具有适应印度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需要的能力,才能使佛教显现出整治社会的功效。
另外的分歧还在心性和其解脱的问题。大众部认为“心性本净”,只要去除所染的,恢复本净的心性,就是解脱。但上座部坚决反对“心性本净”,他们把心分成净心和染心,所谓解脱就是以净心取代染心。上座部还比较侧重于说“有”,就是肯定心性与色法(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实在的。大众部则比较侧重说“空”,对现实世界持否定态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部派佛教的观点和理论是印度佛教由原始佛教走向繁荣的一个过渡阶段,它为后来大乘佛教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2)大乘佛教的出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约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派别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大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概贬称为“小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乘佛教在印度本土有三个发展时期:
1、“初期大乘”约1-5世纪,集中阐述“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所创始的中观学派。
龙树生于佛陀涅磐后七、八百年(四世纪)。龙树建立了大乘体系,造大乘经典注释,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布全印度。龙树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宗教哲学体系。他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八不中道”是“中观学派”观察事物的方法,根据这种观察方法,任何事物都使无自性的,所以是“空”的。实质上,龙树的哲学是对部派代表的小乘实在论的批判。从龙树开始,印度佛教从小乘转入大乘时期。龙树死于小乘法师的迫害。
提婆生于狮子国(斯里兰卡),原为王子,放弃王位出家,拜龙树为师。提婆解释了龙树的“空”观,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所谓“破想”就是不单单破除主观的想像能力,而且从根本上破除客观的存在。提婆对龙树的中观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有较大影响。
2、“中期大乘”约5,6世界出现,集中阐述“万法唯识”的观点,形成以元著、世亲为始祖的踰伽行派。
元著,生活于公元4,5世纪,世亲是其弟弟,兄弟两人为“唯识论”的奠基者。他们在修行方面主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逐步证悟,最后达到涅磐的最高境界。元著的理论对踰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影响较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观学派”与“踰伽行派”并称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教派。中观学派又称为“大乘空宗”,它发挥了般若经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分),是一种假借的概念,其本身名义不变的实体(无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踰伽行派又称为“大乘有宗”,它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本身并非真实的客观存在。6世纪后,该派以印度那烂陀寺为中心,先后出现过许多学者。该寺建于一笈多王朝时期,是古代印度佛经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631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就是来到那烂陀寺,求得佛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踰伽行派和中观派合流成踰伽中观派,最终融合在密教中。
3、“后期大乘”约7世纪以后,佛教教义学逐步衰弱,密教兴起,形成密教经典。
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踰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前提,在实践中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就能够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密教经典《金刚顶经》,所以密教也被称为金刚乘。这派经典用孟加拉等地方的语言写作,多是导师所传的歌。密教在实践中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
唐朝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带《大日经》来华,开元八年,金刚智及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把密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但在中原传了两代即势微,结果传到西藏地区,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3)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乘佛教主张通过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菩萨行来达到成佛的目的,并在修菩萨行中普渡众生;而对应的小乘佛教(原始佛教)则强调修习“三学”(戒、定、慧),以取得“阿罗汉果”位为目的,主要强调求得自身得解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乘佛教不要求一定出家,重视与世俗生活得密切联系,主张为使众生脱离痛苦而不离世间;而小乘佛教强调出家或出世。
大乘佛教把佛陀描绘为全知全能、威力无边的神,讲佛陀神化;小乘佛教,特别是部派,一般把佛陀看作掌握佛法的最高教主。
由印度本土传出的大乘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汉、藏两大系统。汉传佛教始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Chen的佛经翻译,魏晋佛教“般若学”盛行,此后鸠摩罗什传“三论学”,佛陀跋陀罗、昙无谶等传“涅磐学”,菩提流支、真谛等传“唯识学”,大乘佛教遂占据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且内容日益丰富,增添了中国固有文化的色彩。
三、 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1) 阿育王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为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创始人的孙子,他统一全印度,立佛教为国教。并组织了佛教的第三次大结集。然后派教师去四方传扬佛法,把佛教传到了印度各地和毗邻国家。佛教甚至传到了叙利亚、埃及、希腊。
2) 佛教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阿育王后三百年,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很大的发展,更传播到了中国。
3) 异伽王朝时期
阿育王逝世后50年,孔雀王朝被异伽王朝所取代,印度佛教遭遇了厄运。国王重新崇拜婆罗门教而排斥佛教。佛教在印度受到严重打击。
4) 笈多王朝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元320年,旃多罗笈多一世创建笈多王朝,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统一了分裂的印度,它复兴了婆罗门教。
5) 哒族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元五世纪,哒族(白匈奴)南下,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度佛教受到严重破坏。东印度一个王国入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也受到破坏。
6) 戒日王时期
后来中印度的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战胜了敌人,统一了中印度,佛教得到稍微复兴,“那烂陀寺”从笈多王朝开始兴建,到戒日王朝形成规模。
7) 波罗王朝时期
之后东印度的波罗王朝崇信佛教,在公元7世纪到11世纪,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密宗逐渐兴盛起来。但佛教在学术思想方面却衰弱下去。
8) 斯那朝王朝
7世纪开始,信奉异教的突厥族由亚细亚侵入印度西北部,到10世纪,他们逐渐向内地侵略,所到之处,对佛教进行严厉打击。僧侣远避逃难,经过尼泊尔、迦湿弥罗(克什米尔)等地来到西藏。最后斯那朝王室改变信仰,“超戒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几,大约12世纪末叶佛教绝迹于印度本土。
猜你感兴趣:
4.
6.中国宗教现状论文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上一篇: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
下一篇:古代印度的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