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黎丘之战
黎丘之战,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七月至五年六月,在东汉统一关东之战中,征南大岑彭击灭割据势力秦丰于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的作战。下面是有东汉时期的黎丘之战分析,欢迎参阅。
东汉时期的黎丘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七月至五年六月,在东汉统一关东之战中,征南大岑彭击灭割据势力秦丰于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的作战。建武三年春,刘秀消灭刘永集团主力后,又先后击灭邓奉、董沂部。命岑彭率傅俊、臧宫、刘宏三共3万余人南击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岑彭军攻拔黄邮(今河南新野东)。六月,秦丰军拒彭于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双方相持数月。岑彭乘夜集结部队,声称天明西击山都(今湖北襄樊西北),纵其俘虏回营告知秦丰。
秦丰信以为真,调集全军向西,企图拦截岑彭军。岑彭乘机挥军偷渡沔水(今汉水)进抵阿头山(今湖北襄樊市西),攻破秦丰部将张扬的防御,沿山谷隘路直插秦丰都城黎丘,攻夺外围要点。秦丰匆忙回救,夜袭彭军,失败,被岑彭军围困于黎丘。四年十月,田戎救丰,被岑彭击败退回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十二月,光武帝亲至黎丘。时岑彭攻秦丰已三年,士卒伤亡多;秦丰损兵9万余人,且粮草将尽,仅率千余人坚守。光武帝遣使招之,丰不降,乃令岑彭、傅俊南击田戎,以朱佑围攻黎丘。五年六月,朱佑急攻黎丘,秦丰穷困已极,出降,至洛阳被斩。点评:此战,刘秀控制了荆襄地区,为其西进攻蜀创造了条件。
东汉历史简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 ,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因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土地兼并。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终于在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民乱基本镇压。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着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王莽统治末年,西汉宗室后裔刘縯、刘秀兄弟参加了绿林起义。刘縯被刘玄杀死后,刘秀极力克制自己,避免了和刘玄的正面冲突。公元23年十月,刘玄派刘秀到黄河以北招集农民军。刘秀到河北后,在地方官僚、豪强的支持下,消灭了当地的各支起义军。同时收编了部分农民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队伍达几十万人。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一面派邓禹率军西向关中,伺机向起义军进攻;一面派冯异等监视更始政权的关东重镇洛阳。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河北柏乡县)称帝,不久移都洛阳。
刘秀称帝后,继续对农民起义军进行镇压。他派遣邓禹、冯异率大军入关,向赤眉军进攻。又在豫西设置重兵防线,利用赤眉军东归的时机,把赤眉军镇压下去。在河南、荆州地区,刘秀分派遣岑彭等人,围剿了这一带的起义军及更始政权余部。刘秀还派吴汉等率军镇压了河北的檀乡、五校、青犊等农民军。随后,刘秀派兵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者,到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才最终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央集权防范功臣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刘秀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猜你喜欢:
4.东汉的政治形式
5.东汉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