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民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都有哪些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民国新旧交替时期,百姓在举办婚礼上,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民国时期婚礼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吧!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

  一、民国婚前“三步曲”

  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里,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部分均由父母作主包办代替而决定,当事人没有半点选择自由。当儿女们到达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其家长便着手筹划。婚前准备工作一般为如下“三步曲”。

  第一步:择偶。指男女双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女讨媳妇、找婆家而选择配偶对象。在旧封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人们择偶条件围绕着两个前提:一是门弟观念较重,彼此要门当户对。双方的社会地位、贫富情况不要悬殊太大,才有共同生活方式,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即俗称“金门对金门,竹门对竹门”;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男家在讨媳妇时,特别注重女子的身材,其次才是女子的容貌、品性。据传“矮婆多仔生”,所以很多男方选媳妇时,喜欢物色那些身材矮小、体型粗壮的少女,长相不要求很俏丽,只要五官端正便可。其目的便是希望婚后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至于那些虽然容貌如花似玉、但身材瘦弱的女子反而不受欢迎。经过家长的明查暗访,物色好择偶对象后,便托媒上门说亲。

  第二步:说媒。旧社会说媒有两种形式:一是聘请以做媒为生的专业人员,惠州城内这些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说会道,会察颜观色,善解人意。由于他(她)专业,信息灵通。对谁家有女初长成,待字家中,或谁家儿子需求亲、欲找配偶,以及谁家的社会地位、家境情况等等,均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通过其从中撮合,往往能如愿以偿。但其中亦有少数媒人贪图私利,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乱点鸳鸯谱,酿成婚姻悲剧者;二是通过主家的亲朋好友介绍,引线搭桥,他们对双方情况比较了解,不谋私利,其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不会造假,比较稳妥,易于成事。

  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男家主动托媒说亲(当然,亦有女家占主动的)。当媒人受托到女家介绍情况、说明求亲之意后,如女家认为合适,则将其女儿的年生时辰八字及生肖等信息反馈到男家。然后由男家聘请社会上的江湖术士占卦算命、卜算男女双方生肖与年生八字是否和谐相合抑或相冲相克。经过一番认真卜算后,如属姻缘吉祥、符合要求者,则及时通知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对方。经女家认可,则婚事告成。但卜算结果发现男女双方有相冲相克情况,则婉然相谢,婚事告吹,只能另找对象。

  第三步:定亲。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后,互相交换庚贴,并由男方送上若干聘金及礼品,婚约即宣告成立。缔结婚姻往往会牵涉到双方很多切身利益,如男家的礼金礼品及女家的妆奁等等问题,要讨价还价,当事人不便开口。若不谈条件,又怕自己吃亏。因此只能通过媒人这根纽带从中斡旋才易解决。根据惠城的风俗,凡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的大户人家,双方婚事谈成后,男家即向女家送出聘金礼品,先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分别设宴接待亲友,女家则将男家送来的礼饼派送给其亲友及街坊邻里。然后双方协商选择良辰吉日正式迎亲结婚(相隔半年或一年时间);至于一般人家为了省事,不一定要举行订婚仪式,婚事谈成后便直接择日成亲,一步到位。

  二、民国旧式结婚仪式

  自古以来,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必须郑重其事,办得排场体面,兴高采烈。据笔者所知,惠州城内旧式结婚的仪式,别有一番特色和情趣。其具体礼节及仪式大致如下:

  1、出嫁前,请姐妹。当选定婚期日子的前两三天,准新娘便邀请其最知心的三五个女朋友做姐妹,在其家中食宿欢聚,热闹一番。一来告诉她们自己即将出嫁,婚后可能较少机会跟大家聚在一起玩乐,以示分手告别;二来按惠城风俗,女子在出嫁时,必须高唱“哭嫁歌”。这种哭嫁歌其实是一种变相惠州民间山歌曲调。不过在歌唱时要带哭腔,感情要悲戚,歌词内容尽情倾诉其对父母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对娘家依恋之情,以及嫁到夫家后的美好祝愿等等。有的对婚事不满者,在哭嫁时亦会趁机漫骂媒人丧尽天良、害人不浅。这些哭嫁歌词平时不会唱,故在婚前两三天邀请到几个知己姐妹互教互学,到结婚之日,花轿将到前,便开始哭唱,直到上轿后才告结束,擦干眼泪做新娘。

  2、做(或租)礼服,着新装。

  在婚前一个月便着手准备结婚礼服。有钱人家,请裁缝师傅上门量身定做,除了在结婚那几天穿着外,以后过年过节或家中举办大型喜庆事宜时亦要穿着出来,以示隆重。但由于它质地名贵,花费钱多,穿起来做其他家务劳动不大方便,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采取租赁方式解决,可节约开支。(当年市面上的花轿店便有多种规格的新郎新娘礼服出租,任君选择)。新郎礼服是:长衫马褂(用高档绸缎制成);头戴毡帽,帽子两旁分别插上两朵五颜六色的金属花饰,金光闪闪;左右两个肩膀上斜挂着两条长长的红色绸布,分外醒目;足穿黑色绒布面男装婚鞋(或皮鞋)及全新袜子。新娘礼服是:头戴凤冠,上面盖上鲜红绸缎方巾;身穿大红裙褂,手拿红色手帕,足穿粉红色绣花鞋袜。除了礼服外,新郎与新娘事前半个月均分别缝制成十套全新唐装面衫裤及内衣裤。以便新婚期间穿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男(送)厚礼,女(送)嫁妆。按惠城惯例,结婚喜宴都在晚餐举行。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己家中迎宾宴客。在结婚当天中午,男家便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金红包、首饰、礼饼、烧乳猪肉、山珍海味、酒水、鸡项、糖果等食品及一些炮竹,由媒人率领抬送到女家去。女家接礼后,随即封回利是红包,切下两大块烧乳猪肉及退回部分食品作为向男家的回礼。到下午二时左右,女家便将事前准备好的嫁妆请人抬送到男家。嫁妆的数量、价值多少,视女家经济条件而定。届时男家的亲属便出来迎接嫁妆,附近街坊邻里亦前来凑热闹驻足围观。嫁妆进屋后,立即由事前请好的一位“好命婆”(指夫妇齐全、儿孙满堂、家境较富裕的中年妇女)负责安装新郎、新娘大床、挂蚊帐、整理被褥等事宜,并在新床上撤上一些莲子、百合、花生、红枣等食品,并特意在床楣上挂着两只新鲜石榴。其寓意是取吉祥之兆:百合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莲子喻连生贵子,传宗接代,丁财两旺,子孙满堂;花生喻开花结果,有儿有女;红枣喻鸿运当头,姻缘甜蜜;石榴喻多子多孙、五代同堂,福寿康宁。新房布置完毕,便准备迎接新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抬花轿、喜迎亲。在婚前两三天,男家便着手准备,屋内大搞清洁卫生,环境布置一新,门前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上书红双喜及“×府迎亲”,贴好迎亲楹联,大门框上挂上鲜红布条,一切准备就绪。有些大户人家宴请亲友人数较多者,屋内厅堂不够周转的,还专门请人在屋前的地塘空地处临时搭起一个有上盖的大竹棚,作为接待来宾座谈休息及摆设宴席的场所。并专门请了鼓乐队伍在成亲当天定时奏乐,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增加热闹气氛。宾客光临,即奏乐迎接。

  下午四时左右,即由媒人率领迎亲队伍前往女家迎接新娘。由鼓乐队在前头开路,两个成年人高高举起两个迎亲大红灯笼,并由两个童男童女手捧龙凤腊烛跟着,最后是媒人带领大红花轿浩浩荡荡行到女家。稍事休息,待新娘乔装打扮完毕,坐上花轿时,立即启程返回男家,并沿途鸣放鞭炮,招来路上行人驻足围观。这时,新娘的胞弟妹及其知心女友姐妹们亦跟着花轿后面护送到男家去。

  5、跨火盆,接新娘。当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屋前时,即奏起迎亲鼓乐,燃放起长串鞭炮,新郎迎上前来打开轿门,轻轻扶着新娘下轿,事先男家即准备好一个瓦盆,盆中装着一些晒干的丝茅草与桃卡(干桃树枝),放在大门前正中的石级下,待新娘行出轿门后,即点燃盆中丝茅桃卡,火苗升起,由新郎扶着新娘,举足跨过火盆,然后才进入家门厅堂。“跨火盆”是惠州旧式婚礼中特有仪式之一,喻驱妖辟邪及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万事如意。

  6、先拜堂、后敬茶。新娘到家后,稍作休息,即举行婚礼仪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式──拜堂。从男方家族中请出一位长者主持婚礼仪式:先点燃香烛,奏起鼓乐,鸣放礼炮,新郎与新娘共拿着一条6尺长红绸布带,各执一端站立在厅堂中间,因新娘头上盖有红丝巾,挡着视线,一般均由男方请一个中老年妇女做“阿婆”,陪伴着新娘旁边指点引路。由主持人宣布拜堂仪式开始:“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即面向大门行三跪九叩大礼拜众仙神灵;“二拜高堂”。先叩拜在厅堂上设置的祖先神位,然后才叩拜坐在厅堂上方的父母、翁姑(同样要施行大礼);三是“夫妻对拜”。夫妻俩面对面行三鞠躬礼。至此,拜堂仪式宣告结束。接着新郎偕同新娘向家中长辈、舅公、妗婆及其他亲戚逐一敬奉新娘甜茶(一种由红枣、瓜片、花生、莲子、百合、柿饼、冰糖等材料泡制而成的甜茶,味道特别香甜可口),先敬奉父母翁姑,他们饮过甜茶后,即将事先准备好的金戒指戴在新媳妇的手上去,另发每人两封大“利是”作为见面礼。其他亲戚饮过新娘茶后,亦要送一封利是给新郎、新娘表示谢意。敬茶后则由阿婆扶着新娘进入新房休息。

  7、开筵席、谢宾客。完成拜堂仪式后,即开始婚宴。在那个年代,凡是举办喜庆大事,人们均选择在自己家中设宴接待亲友。有条件的请厨师上门烹饪菜肴,饭热菜香,美味可口;有的人家因居住环境局限,则直接请酒楼做好,按时送上门来。开宴时,新郎及其父母要到各台宴席上向各位亲友宾客举杯敬酒,感谢大家光临助庆。新郎的男友们便纷纷前来敬酒,有的欲将新郎灌醉方肯罢休。当然新郎亦早有准备,事先约好两三个酒量较好的老友陪伴身边挡驾。在敬酒过程中,往往把婚宴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而新娘则由请来的那位阿婆陪同在新房中吃掉由娘家带来的那盒“衣食饭”,不用到外面去向宾客敬酒。

  8、“滞新娘”、乐洋洋。吃完婚宴后,已是晚上九时左右,大部分亲友均告辞回家而去。留下一部份男朋友则转入另一个更精彩的节目──“滞新娘”。这时候,新郎把新娘带出厅堂,先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红头盖,向朋友们鞠躬敬礼、介绍认识后,朋友们即要求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通常较易表演的节目有:①亲嘴。用一根麻线绑着一颗喜糖,另一头绑在一根小竹杆上,由一位男友举起竹杆子,上下左右摇动。要求新郎、新娘两人动口不动手把喜糖吃掉。其目的是要新郎新娘当众接吻;②拥抱。两人分别站在相距一市尺远的两张小木凳上,要求在五分钟内互相交换位置,双足不得接触地面,否则视为犯规,要从头再做。由于木凳面积小,两人必须互相紧紧抱住对方的腰部才能完成动作。其目的是要他俩当众拥抱。类似这些节目,新郎新娘如能听从指挥认真照做,取得宾客们满意的,便可以及早散场。否则,如故意拖延时间,或有抵触情绪的,宾客们便会想出一些高难度节目,有意刁难,令新郎新娘啼笑皆非,精疲力竭,但又不敢得罪客人,只好强颜欢笑,服从指挥。直至深夜,客人才兴尽而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回娘家、接姑爷。按惠州习俗“三朝回门”,即结婚后第三日新娘要偕同新郎一起返回娘家。当然,要随身携带一些礼物送上。女家那边早有准备,邀请了部分亲戚到来,聚会助庆,在家中设宴“接新姑爷”。抵达女家送上礼品后,新郎与新娘一起,首先要向岳父、岳母大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在岳母娘指引下,再依次向女家各位长辈及亲戚鞠躬致礼,介绍相识。最后轮到小舅子、小姨子拜见姐夫、姐姐,领取利是红包。吃完午宴后,应酬完毕,女家回敬一些礼物,并指使小舅子、小姨子陪伴姐夫、姐姐一起到男家,拿到利是红包后才返回。当年一些富裕人家,在新娘“三朝回门”时,不是步行回娘家,而是专门请了两乘轿子抬着新郎、新娘往返,藉以显耀其财富与身价地位。

  至此,旧式结婚礼仪便全部完成。

  在民国时期,男女结婚时,只要有媒人作证,并通过“拜堂”仪式,便是合法夫妻。政府没有硬性规定男女双方一定要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及领取结婚证书等形式。

  民国时期的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搬谷豆

  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民国时期的拜堂仪式

  (1)结婚典礼开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5)来宾开席。


猜你感兴趣

1.民国时期的礼仪

2.中国传统婚礼礼仪

3.中国传统婚礼回门的习俗

4.中国现代婚礼礼仪十大习俗

5.中国传统婚礼:关于苗族的婚礼习俗

6.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禁忌

7.各个不同国家的婚宴礼仪习俗文化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都有哪些

在民国新旧交替时期,百姓在举办婚礼上,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民国时期婚礼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吧!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 一、民国婚前三步曲 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里,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部分均由父母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民国订婚彩礼都有哪些

精选文章

  • 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典故
    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典故

    张飞和马超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俩人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他们两个人之间曾经大打出手,这就是著名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典故。下面是学习啦小

  • 关于伍子胥的传说故事
    关于伍子胥的传说故事

    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吴国大夫,辅佐两代吴王。伍子胥死后流传下了很多的故事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掘墓鞭尸、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和千金报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 纣王的性生活是怎样的
    纣王的性生活是怎样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纣王,我国历史上商朝时期的人物,商朝的君王,名字为受,姓为子。后世称他为帝辛。他是商朝第三十二位君王,他一共在位三十年,是历史上最暴虐的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