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建立了夏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朝到底是谁建立的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夏朝建立的事项,希望对你有用!
谁建立了夏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
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夏朝为什么叫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这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夏朝的来历,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是华夏子孙。中国文化每一个细节之处也是有独特的内涵的,只要细心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
为何把夏朝灭亡时间定在公元前1600年
1959年徐旭生先生发现二里头遗址,从此掀起了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的热潮。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直在二里头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学术界为此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并召开了三次全国性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笔者在1990年参加美国洛杉矶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时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凡是用考古资料探讨有关问题的,无一不是运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资料。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打开了研究夏朝历史的大门。应当说,过去几十年在探索夏文化和研究夏代历史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学术界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学者,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促进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甚至解决。本文拟就夏朝的终止和起始年代问题,进一步阐述笔者的一些观点,为夏朝的断代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夏朝的终止年代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围绕二里头遗址和文化展开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四条线索。
一是在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之上迭压有第四期的灰坑、小型墓葬、散乱人骨和陶窑(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一号宫殿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时建造和使用,规模宏大,可以视为王权的一种象征。一期之隔,这座宫殿就成为废墟,自然使我们想到可能发生了重大政治变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是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遗存与前三期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陶器方面,第二、三期盛行的三足盘锐减,第一至三期很有特色的花边装饰、鸡冠形器耳和附加堆纹以及罐形鼎的扁三角形足在第四期极为少见。另一方面,许多从第三期继承下来的器物在形态上出现了早商文化的特征。第四期中簋的型式和数量增多,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相接近。同时,第四期出现了早商文化特色的器物平底罐和侈口平底盆。在铜器方面,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铜鼎、铜jiǎ@①,也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同类器一致。在文化面貌上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遗存与二里岗期商文化已经很接近了。
三是根据数十个碳十四年代数据,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注:仇士华、蔡连珍:《解决商周纪年问题的一线希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印:《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年。)。按每期占100年估计,第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00—前1500年。已进入传统的商代纪年内。
第四条线索是偃师商城西亳说的确立。前几年我曾根据已经发表的四号、五号宫殿、西二城门、西城墙解剖沟、宫城内灰沟的发掘资料,将偃师商城的商文化分为三期六段(注:赵芝荃:《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印:《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年。)。其中第一期的陶器中黑皮陶占有一定数量,器类中有大量二里头文化特色的器物,如大口尊、深腹罐、圆腹罐、鼎、甑、盆、器盖,它们的形态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同类器很相近。因此,我认为本期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年代是一致的。根据偃师商城商文化三期遗存的陶器特征可以推断,第二、三期分别相当于二里岗下层、上层,第一期则早于二里岗下层。由于四号宫殿、宫城、西二城门都建造于第一期,所以本期也正是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由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比较确定,大致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晚段(注:安金槐:《关于郑州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因此后者要晚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这为偃师商城西亳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几年来,为了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商城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是大灰沟的发掘。大灰沟位于宫城的北部,南面与宫殿相临。灰沟挖得宽而且深,沟壁极不平整,应是建造宫殿时取土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连续地层,由上而下各地层不仅出土有二里冈上层的陶片,也发现有相当于50年代在二里冈遗址发现的H17、H9的地层。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地层下面,还发现有更早的地层。这个地层内所出的陶片,带有浓厚的二里头文化特色,同时也带有上面地层出土陶片的特征。根据这里的地层,可以分为三期六段。其中第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岗上、下层,而第一期则早于二里岗下层,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相接近。因为该灰沟是取土沟,所以宫殿区(有多座宫殿,年代不一致)的早期宫殿应与之相当甚至要早(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队:《偃师商城再获新突破》,《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11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是偃师商城城墙东北角的发掘。在城墙内侧,发现一组重要的地层关系。这里有一组墓葬打破城墙的护城坡,而护城坡叠压几个灰坑。出有陶器的墓葬年代均属于第二期,其中最早的墓葬为第二期早段,即二里岗下层早段,而灰坑所出的陶片则属于第一期。如果说护城坡与城墙是同时建造的,那么这段城墙的年代比较准确地定在第二期早段之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队:《偃师商城获重大考古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9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小城的发现。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部,西、南段城墙与大城重合,北墙西起西二城门(过去所说的马道实际上是北墙),东墙南段与大城重合。发掘表明,偃师商城是先有小城,后来的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的。这样,小城在建造年代上要早于大城,为始建城。宫殿区正好位于小城的偏南正中位置,这里有几座宫殿在建造、使用年代上与小城同时。因此过去争论的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实际上是大城的建造年代。现在发现的小城把商城的始建年代又提前了一些。
根据这些发现,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早于郑州商城应当不成问题了。这一点也是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多数专家所同意的。关于商汤所都西亳,传统文献和近几年在邙山发现的唐代墓志都倾向偃师。这些材料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再引述。需要指出的是,汤都西亳的地望,学术界仍然游移于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之间。从文献和墓志来看,西亳应当是偃师商城。唐李泰《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所都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提到偃师时说,汤都故城在今县西十里。唐李延桢碑志说“@②新茔于西亳”,又说“十二月葬之于偃师县西十三里”。1983年杏园村以南出土的唐故荥阳郑夫人碑志说“葬于偃师县亳邑乡”。简言之,亳或亳邑距旧偃师县城十或十三里(唐制),应是偃师商城。结合前面所述的始建年代,偃师商城可以确定为商汤所都的西亳。偃师商城亳都说的确立,为断定夏代的终止年代提供了重要条件。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就是夏文化的终止年代。由前所说,偃师商城第一期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相当,因此夏代的终止年代可以定为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之间。这个结论也正好与前面所说的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在第四期被废弃、第四期的文化面貌和绝对年代相吻合。
二、夏代的起始年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里头第一至三期,至少是第一期属于夏文化看来已经成为公论。现在的问题是,夏文化是否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开始。从碳十四的测定年代来看,二里头文化第一至三期为公元前1900—前1600年。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夏代纪年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因此,二里头文化第一至第三期只能说是夏代较晚的文化,至于夏代初期的文化,还要到更早的文化中去探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早于二里头文化并与后者年代衔接的诸文化中,河南龙山文化是理想的探索对象。其分布地域与古史文献中记载的夏代早期活动地域重合,也与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地域大体相同。其碳十四年代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可以分为三期,晚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这个年代与夏代早期的年代是大体重合的。因此,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很有可能是夏代初期的文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发展阶段来看。河南龙山文化开始出现青铜制品,这是生产力上的大飞跃,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青铜时代。在郑州牛砦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淮阳平粮台城址都发现有青铜遗存。《左传·宣公三年》载,夏建国时,“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墨子·耕柱篇》云:“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采)金于山川。”这些记载表明夏朝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窖穴也随之增多。例如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窖穴,早期有16个,中期有21个,晚期则猛增到50个。手工业方面,制陶技术明显提高,陶胎纯净,器物制作精美。其他方面,建筑开始采用夯筑、土坯砌墙、石灰面涂地。河南龙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进步是城址的大量出现,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多属于这一时期。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城址有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这些城址均由夯土筑成,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保存最好的平粮台城址,南北各有一个城门,南门两侧各有一个守卫室,门道下还埋设3条排水道。城内有成排的房基,并有高台建筑基址。其他还有陶窑、窖穴和墓葬等,城外有护城沟一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城址设施相当完备,应当是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万国”的记载,如《吕氏春秋·离俗篇》有“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这些城址应当是“万国”中的几个都邑。从这些方面来讲,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程度已与文献中的夏朝相接近(注: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另一方面,我们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发展变化来看。大家都知道,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这里不必再论。只是要指出的是,这些共同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同时它们在文化面貌上也有许多差异,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缺环。如前所说,二里头文化从公元前1900年开始,而河南龙山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结束,时间上可能有100年的缺口。因此我们相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确实是存在缺环的。
我们在70年代后期发现的河南密县新砦遗址的文化遗存很值得注意。这里既有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也有浓厚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风格。器类有鼎、深腹罐、甑、yǎn@③、盆、刻槽盆、平底盘、大口罐、高领罐、豆、碗、壶、觚、簋、瓮、缸和器盖。这些都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第一期所共有的。不过,新砦遗址不见二里头第一期盛行的圆腹罐、敛口罐、尊、léi@④、爵;二里头第一期不见新砦遗址多见的乳足深腹鼎、碗形豆、鸡冠形耳大口罐、钵和斜壁碗。器形上,总体而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一般宽折沿,沿面内凹深,口部有明显的折棱,器腹圆鼓,较深,小平底;新砦遗址的器物折沿稍窄,沿面微内凹,口部有折棱,但不很明显,器腹略瘦而浅,平底稍大;二里头第一期的器物折沿较窄,沿面平直,口部折棱不明显或呈圆角,器腹瘦而且浅,大平底。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流行的宽条器耳,新砦遗址中数量减少,二里头第一期则很少见。二里头第一期盛行的鸡冠形器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在新砦遗址中数量增多。纹饰上,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大方格纹和篮纹为主,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只占一小部分。篮纹拍痕很深,边棱清晰,方格纹拍印工整,边棱整齐。新砦遗址的陶片以篮纹、方格纹为主,细绳纹、弦纹、刻划纹和指甲纹比例增大,附加堆纹增多。篮纹和方格拍痕较浅,边棱较圆。二里头第一期篮纹居多,方格纹和绳纹其次,附加堆纹盛行,弦纹、刻划纹、指甲纹不多。篮纹、方格纹拍痕平浅,边棱圆滑。陶质、陶色方面,河南龙山晚期磨光黑陶较多,黑衣陶较少,陶器胎壁较薄,制作规整。新砦遗址的磨光陶比前者减少,但黑衣陶增多。此外还有一部分棕褐色陶器。器壁较厚,器形不甚规整。二里头第一期磨光陶更少,黑衣陶和棕褐陶明显增多,器壁厚,器形不规整。由上述情形来看,新砦遗址的文化是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第一期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的遗存,在洛阳东干沟、临汝柏树圪@⑤、登封王城岗和北庄、禹州瓦店和崔庄、新乡马小营、郑州二七路等遗址都有发现,可见其分布范围是相当大的。虽然缺乏直接的地层关系,但从上述的文化形态可以看出,新砦一类遗存的年代早于二里头第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晚期。我们将这类遗存称之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由于它的确立,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第一期文化就比较紧密地连接起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此论不虚,那么从文化面貌上讲,夏代起始于河南龙山晚期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
三、结语
夏朝起始和终止年代的确立,是夏朝断代的首尾标尺,这是纲。纲举则目张,此为研究夏代编年、夏文化的分期以及源流等问题找到了依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过“是谁建立了夏朝”的人还看了:
3.
是谁建立了夏朝
上一篇: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谁
下一篇:谁是夏朝第一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