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历史资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共流过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徐州、清江、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宣城、湖州、杭州18个市区。 全长1794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 倍,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运河。 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古代南北方的物资交流,这种跨度达数千里的长途运输是用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呢?只是靠陆地上的马拉车载不现实,从南至北路途遥远崎岖,待送至目的地,时间长,费用高。利用自然河流也行不通。我国的主要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的,对于至关重要的南北物资以及文化的交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走海路,是可行方案,但海面气象难测,风云瞬息万变,对于古代的木制船和因科技程度限制而落后的航海技术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宋元之前尤为如此。虽然我国海运的历史也较为久远,但毕竟不能满足南北物资交流和政治军事的需要。
如果我国拥有一条纵贯南北、连接五大水系的运河,南北方大规模的交流就成成为现实。
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使之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缩短航线。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上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从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是漕运的干道;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
隋朝开始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不过,当时的大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东都洛阳;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了个“之”字。
大业六年(610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有了此段运河,隋炀帝前后共计三伐高丽。虽然出于各种原因而相继失败,但也因此而挫伤了高丽国的军力,为日后唐朝成功地收复辽东,使高丽臣服打下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大地的南北,实现了中国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例如唐朝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⑵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唐朝建立以后,直到明清时期,经过历朝对隋朝大运河的截弯取直,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如今,这条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绵延1794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大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便是被称为华夏之龙脉的、为世界所惊叹的京杭大运河!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于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上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25公里,直接引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到了1194年的蒙元时期,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这便使得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的初期漕运路线,只能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转陆运90公里至新乡入望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因此,元朝于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75公里接济水。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两条: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100公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雨季,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125公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径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在溯白河至通县。1291—1293年,元朝从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完全形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并都对元代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闸,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180公里的黄河航程,明代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220公里,使原经沛、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100公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全与黄河河道分开。
到这时,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全部修建与改造工作,才最终宣告完成。
⑶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贡献
隋代大运河通航后的唐、宋时期,二朝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大运河建成后,政府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是为大运河南北贯通后,漕运最少的一个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清两代,为维护大运河的畅通,均规定运河漕船的重量为400石,漕船载重吃水分别不超过3尺和3尺5寸。即便是这样,两代的年漕运量仍有400万石,有力地保证了坐镇北方的朝廷以及北方城市能够得到充裕的南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利用大运河进行漕运只是运河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流,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其中缘由是显而易见的。
⑴大运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⑵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经济孕育了两岸一座座的名城和古镇。并且,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⑶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丰富水资源对保护环境,调节小气候,灌溉农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⑷京杭大运河的现今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物资交流方式传统已经改变。大运河的作用开始明显地减弱。如今的大运河,多处陷入枯水之境,河水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今日的运河两岸,先人用血铺就的辉煌印道几乎消失殆尽。对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使千年大运河焕发青春、发挥大运河文化经济、自然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