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服饰仪容>

中方服饰礼仪(2)

时间: 雪锦826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礼,是随着时代和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所以,夏、商、周的礼都根据时代的不同加以增减,“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就是让人们、社会按照尊卑、长幼有序的规定,遵照社会道德标准来执行。尊卑有别,贵贱有分。《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这里,孔子指出,要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先“正名”,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的关系,让“亲亲、尊尊、长长”上下等级森严。没有礼仪,不讲修礼、习礼、行礼,社会就会出现混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书•魏相传》记载:叔孙通还制定了汉代天子衣服之制,他依据天地四时气候变化,制定天子一年四季所穿衣服,“上法天地之数,中得万民之和”,因此,自天子、诸侯、列侯,以及万民百姓,“都应效法天地,顺从四时,使国家大治,身无祸殃,年寿永久”。可见服饰的穿戴,及其与之配套的礼仪,目的是让人们、社会遵循一定的等级差别,符合各阶层人士的身份,体现社会的秩序,稳定社会,人民安康。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意义在于整顿社会秩序,维护人伦纲纪。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是因为中国社会重视礼仪,一切行为遵照礼仪,尊卑有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代初期的朝祭之服,从汉之斋服,而非冕服。一直到了后汉孝明皇帝的永平二年(公元59年),依据《周官》、《礼记》、《尚书》等篇,逐渐恢复天子、三公、九卿的冕服之制。天子冕服,绣文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三公、诸侯冕服,绣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采用华虫七章,都有五彩,大佩、赤舄绚履。

  叔孙通制度礼仪,在中国礼仪制度史,中国服饰流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古时期虽有礼仪,也有服饰等差制度,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已经破坏严重,社会的等级观念几近崩溃。叔孙通恢复了礼制,复原了礼仪,将崩溃的中国礼仪拉回到正轨,又继续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没有礼仪、等级制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古代的礼仪就是规矩,社会的大规矩。刘邦初登天子宝座,同样轻视礼仪。当他第一次感到了叔孙通制度的礼仪,体现了汉官威仪之后,就不再小觑礼仪,而且开始重视礼仪制度。礼仪就是让人们按照一定的礼节,等级制度,遵循君君臣臣的纲常。没有礼仪就没有文明;没有礼仪就没有社会秩序,没有礼仪就没有政府的执行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的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当下仍然需要文明的熏陶,提高中国人的修养、涵养。

  做人先学礼,礼仪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礼仪是社会秩序稳定的表现,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中华五千年文明依托于礼仪,因为有礼仪才有中华的礼仪之邦,才有中华灿烂的文化,才有中华美轮美奂的服饰。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130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