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 曾扬1167 分享

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有些会起到正面影响-鼓励就业,有些会起到负 面影响-让学生更加的不愿意就业,不求上进。那么提早认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大学生健康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01社会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社会因素是大学生整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主要 表现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结 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按计划招生和培养的大学 生在学科和专业培养结构上难以跟得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企业门槛高:

①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②只录用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③用人单 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而忽 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建设。

02高校因素

1.高校扩招致使人才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 毕业生人数骤增,而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同期经 济发展速度,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了人才的需求失衡,

现在社 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 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 偿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 指导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专业 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 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机会少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模式不合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计 划、教学模式和教材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 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次,学 校市场信息灵敏性不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不顾本校 自身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过剩.还有一 些学校对一些冷门专业不及时减少招生人数,导致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就先失业的状 况。最后,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 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 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03大学生个人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大学生就业观狭隘,许多大学生存 在择业观念误区,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 工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 在国内做职 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欠缺和就业策略的失当,大学 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 环节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太高。第 二,职业规划太过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总想一步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 毕业生隐性失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3.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当代大学生的 诚信问题日益严重,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 书、文凭、履历等能带来方便,于是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 任。这种行为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4.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态,目前大学生毕业前所具有的各类不 良心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很多毕业生呈现焦虑恐慌"消极悲 观"盲目屈就等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 作,不光对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04其他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 的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4、等级证书的限制

5、考验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分析、评估自身综合条件,应该遵循人才市场规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寻求一个适合的职业,在就业之后再选择职业,现在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毕业生不应一味地对职业挑剔,而应更加务实。薪资的高低是由市场和竞争力决定的,所以毕业生对市场的职业发展情景应该实时分析,对当今的市场需求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身情况为依据将全新的职业竞争力积累起来,只有自己站在主动地位,才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发现新的职业增长点,保证自身价值的持久性、增长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高校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岗位出现脱节,专业趋同,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在教学方式上,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设备,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人员时,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事实上许多应届毕业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强。所以就业难,不仅仅是就业环境和经济形势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以改正和完善自我。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探索,中国最近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准就业”方案。该方案将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等待就业岗位的模式,把大学生集中起来,以高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进行实践培训,通过国家标准让大学生在“准就业”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然后走向就业岗位或创业,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我们国家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的新尝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3、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学是一个由校园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的地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应具备全面适应工作的各种能力。就业指导的缺陷严重减弱了其应发挥的作用。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首先,在现有就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就业理论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高校专业自身具体情况分析,设计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制等;其次,就业指导中包括有机结合的`多个方面,如就业观、职业与性格匹配分析、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筛选、简历制作、应聘技巧等;第三,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还应是全程性的,从入学到毕业,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到就业技能的系统性综合引导和指导,应杜绝就业指导的盲目市场化倾向,努力从基础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端正求职意愿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的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参观现代化的工业,企事业单位,尽量争取一些实习机会,让学生们通过切身体会和实际操作来锻炼、提高自己。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信息、科技小组活动比赛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

397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