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歌曲《52赫兹》:有一种孤独是因为你独特
《52赫兹》,迎面扑来的讯息海洋形成翻腾的波浪,把我们卷入其中,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焦虑和迷茫。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歌曲《52赫兹》:有一种孤独是因为你独特,欢迎阅读。
歌曲《52赫兹》:有一种孤独是因为你独特
1992年,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在太平洋北部侦测到了一头叫声奇特的鲸。
有人把鲸鱼发出的声音诗意地称为“鲸歌”,这是鲸群之间相互联络与交流的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普通鲸鱼的发声频率一般在,5赫兹到40赫兹之间,而这头鲸的发声频率却是52赫兹。人们因此把它命名为52赫兹鲸 (52-hertz whale)。同时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做,alice。
二十多年来,52赫兹鲸从不与其他鲸鱼为伍,她就这样孤身一人在无尽的海洋里游来游去。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用这个频率唱歌的鲸,其他的鲸听不懂、甚至根本听不见它发出的声音。
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3年,由陈绮贞、钟成虎与陈建骐组成的乐队The Verse为alice写了一首歌,名字叫作《52赫兹》,献给那些和alice一样,独特而孤单的人。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每天要面对如此繁杂和过量的信息,我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有充分的条件接近外面的世界,以及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迎面扑来的讯息海洋形成翻腾的波浪,把我们卷入其中,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焦虑和迷茫。
如何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如何坚定不移的踏着自己所相信的步伐,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多少机会,我们能真正潜入海底,正视自己的孤寂?又有多少人能像alice,耐得住寂寞,始终肆意的在海洋里遨游?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高晓松和许巍联手熬的鸡汤
作者:曾于里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已经被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屏了。许巍在歌里幽幽唱着高晓松的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算是高晓松的一个标签了。在这首歌之前,高晓松就曾在文章与采访中提到这句话,据高晓松说,这是他妈妈告诉他的:“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很显然,“诗和远方的田野”代表一种不被物质和现实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眼前的苟且,就好比高晓松文章说的“买房”——为物质与现实生活所困。这首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相当直白,反复传达的是这样一个理念:“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听了歌曲的你,是否心弦一下子被触动,肾上腺素上升,也想学着高晓松,卖了房子,“听听歌,看看电影,满世界跑着玩”?
且慢!高晓松和许巍联手熬的这碗鸡汤,看上去挺可口诱人的,但它却不一定适合你。
这并不是说,高晓松说的是错的。只是,炮制鸡汤者从来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每个人的天赋、成长背景、经历都是不同的,吾之蜜糖,很可能是彼之砒霜。
2016年01月28日,许巍济南演唱会
高晓松是谁?我们除了知道他是一个词曲家、曾经是一名导演、现在是脱口秀主持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以外,我们还得知道,他有一个极其显赫的家庭背景。爷爷曾是清华大学校长、院士,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院士,外婆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知乎上有一个问答“高晓松的家族背景是什么样的?”,底下有个有意思的回复:“你全家都是清华的呀?对,我全家都是清华的。”是的,就连高晓松后来读的也是清华。
这样的学术名流世家,“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的大知识分子,进去聊会儿天怎么都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高晓松没有点超出常人的天赋和才气“就是见鬼了”(某媒体语)。更重要的是,显赫的家境让高晓松有相当优渥而任性的成长环境,想退学就退学,不用为钱发愁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拍mv、做音乐、当导演……多少人要很努力才能成为人生赢家,但高晓松从一出生起,就是人生赢家了。
不过,这也不是说,高晓松有今日的成就全靠优越的家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显赫家庭背景。可在鸡汤文里,很多人只看不买房却活得更潇洒的人生导师高晓松,却看不到衔着金汤匙出生的高晓松。就像很多人不知道,马化腾的老爸当年是开着奔驰去帮他做账,王石的岳父曾是某省级干部,任志强的父亲是前商务部副部长,王兴也是个富二代……
明白了吗?高晓松们的人生经历与你不同,他们的经验于他们而言是“对的”,若换做你,就不一定可行了。就像高晓松,从来都衣食无忧,人家是没自己买房,但家产足够丰厚,租得起高档住宅;人家口才能力超一流,当得了导演说得了脱口秀,吸金能力杠杠的。自然而言,比起眼前的苟且,他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因为他压根就没有任何来自现实生活的羁绊,房子什么的对于他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
而凡夫俗子就不一样了。按照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上、安全上和情感上的需求,才可能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如果我们目前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无法满足,我们连房子都租不起、找不到对象、小孩上学没户口、一日三餐得精打细算、父母生病没钱付医药费……我们大谈什么放下眼前的苟且去实现自我、追求精神自由,什么不谙世事吟诗作画、什么辞职不干环游世界,那就是眼高手低、不切实际,那就是作死!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晓松说的没错,却不一定适合你。就像在晋惠帝的立场上看,“何不食肉糜”是如此自然,但对于快饿死的老百姓来说,连粮食都没有,哪里来的肉糜呢?对于目前处于现实困顿的年轻人来说,比起站着说话不腰疼得劝告我们要追求诗和远方,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该如何熬过眼前的苟且?即便困顿于现实的泥淖里,该如何保持精神的自由?可惜,没有经历此阶段的高晓松不会告诉我们。
那高晓松的这碗鸡汤适合给谁喝呢?暴发户吧。他们除了钱,刚好还差了那么点高雅的精神追求。高晓松的“诗和远方的田野”“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嗯,刚好很适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