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想必很多人都会古代的少年励志故事感兴趣,所以今天分享给大家看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少年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1
战国时期的苏秦,青年时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捞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没有能说得动列国的君主,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家里的人看到他穿着破衣服,趿拉着草鞋,挑着个铺盖卷,像条丧家之犬那样回家来,知道他在外面没有混出个名堂,就都不理睬他。妻子关上房门不让他进去睡觉,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骂他没有出息。苏秦处在这种逆境之中,开始只是伤心落泪,过后才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所以出去游说难以成功。从此他就发愤用功,每天读书到深夜。实在困倦极了,就想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来,那就是在梁上挂一根绳子,松松地套在头上,打瞌睡时,头一下垂,绳子绷紧,就吓醒了;如果神智还不清醒,还发困,就再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觉到痛,神智清醒了,就继续读书。他这种在肉体上折磨自己的办法虽然并不高明,是一种笨法子,但在苏秦来说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采用的,为的是激励自己用功读书。他就是用这种笨法子硬逼着自己读了许多书,增长了学识和才干。后来他又一次出门去周游列国,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如簧之舌,说动了燕昭王,帮助燕国联合了韩、赵、魏、楚、秦等国,用反间计打败了齐国。苏秦自己虽然被齐国捉住车裂而死,但是他在逆境中奋起用功,终于学有所成,这一点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所以中国古代常常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应刻苦用功读书。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2
汉朝的司马迁,出生在史官家庭。他从10岁那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儒家经典和史书,下决心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从20岁起,努力去进行社会实践,到全国各地去游历,访求名山大川,调查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遗迹和遗闻轶事,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撰写史书作准备。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司马迁头上,他的好朋友李陵在跟匈奴作战中战败被俘,投降了。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因而被投入监狱。第二年,又被施以腐刑,使他成了一个生理上残缺不全的人。面对这样的不幸,换一个人,可能会从此萎靡不振,丧失进取的信心,放弃一切事业。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的人,他决定忍受屈辱,坚强地活下来,定要写一部“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的史书。他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他一定要写一部能按照自己的看法,来合理地解释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历史书。这是他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决不轻生。从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遍遍地修改写出来的书稿。经过大约19年的勤奋工作,终于写了一部50多万言的《史记》。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史书创造了一种体例,用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几种形式,系统地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朝前期的历史,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种种情况,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司马迁讲到历史上许多人在逆境中发愤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他自己就是以这些人为榜样,才树立起了信心,所以能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3
汉朝的匡衡,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终于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所谓“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办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意思是说,匡衡是十分熟悉《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一定会使人听了高高兴兴。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后让他当了丞相。匡衡在艰难的环境中发愤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4
晋朝的葛洪,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到葛洪父亲这一代,家里已经十分贫穷了。葛洪13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更困难了,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上学读书更谈不上了。可是少年葛洪十分喜欢学习,他宁可饿肚子,书却不能不读。他从不向人借钱买米买柴,却常常向人借书来读。有些书读起来能朗朗上口,他就把它背诵下来,一有空闲就背上一遍,细细体会其中的意思。有的书文字古奥,读起来佶屈聱〔ao 熬〕牙,不易背诵,他就抄下来读。葛洪没有钱买纸笔,为了抄书的需要,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去砍柴卖钱,把得到的钱买纸笔抄书。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要抄完一定数量的书才上床睡觉,以便第二天出去干活时能带着去读。葛洪就这样在逆境中刻苦奋斗,读了不少书。他特别喜欢炼丹学和医学,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了《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书。炼丹是想炼出使人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事,但是炼丹要利用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这却是合于科学道理的,葛洪因此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早期的化学家。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更大,他研究了许多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外科、儿科、眼科等疾病的防治方法。他实在不愧为一位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好榜样。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死了父亲,因为家里太穷,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长大一点儿以后,就辞别母亲,到外地去读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只好依靠自己的努力挣一点儿钱,或接受亲戚朋友的资助。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夜不停地加倍用功。冬夜很长,读书读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米,不能每餐都吃干饭,就餐餐都吃粥。他每天用一把米煮成很稠的粥,等粥冷下来凝结成块时,用筷子在中间划个十字,把粥分为四块,早上、中午、晚上和半夜里,各吃一块充饥。他买不起菜,就去田野里采点野菜,用盐腌了,切成几段,每次吃一段。这种艰苦的生活,别人很难熬得下去,范仲淹却咬着牙忍受。他读到《孟子》中有一段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天爷要让谁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一定会让他先经受一连串的磨难,用各种各样的苦楚来锻炼他,使他经得起考验,学会许多本来不知道的本领。孟子把吃苦受难看做是天的意志,当然是不正确的。但范仲淹觉得这段话的内容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就把它抄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准备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做了官。他把母亲接回来奉养,并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日里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吃两碗以上的荤菜,穿的衣服都由妻子亲自缝制。他把钱节省下来,资助像自己早年一样的穷孩子。范仲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两句话说:一个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不是身处逆境,经过艰苦奋斗而成才的人,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也一定体会不了做人应该具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像范仲淹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而成才的人,永远是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所应该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看了“古代少年励志故事”的人还看了:
1.古代少年立志故事
4.古代名人少年故事
5.名人少年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