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的励志故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常在电视上或者网上会看到关于医生的一些励志的故事,到底有哪些呢?赶紧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医学励志故事:中医博士的中医“情缘”
博士?而且是搞医学的?相信很多人一提到这个概念,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位潜心于实验室,专注理论研究的学者印象。可是在乐山市中医医院,却有一位22年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学博士,温文儒雅又低调谦逊。他,就是乐山市唯一的中医临床博士张志华。
近日,记者来到市中医医院见到本文主人公,当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在脾胃病科门诊,张志华正在给当天的最后一位病人看病,“这是我今天看的第36位患者。”等这名患者离开后,张志华稍微舒展了一下腰身,跟我们讲起了他的从医故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服从调配 与中医结缘
谈及自己最初与中医的结缘,张志华并没有用“热爱”“奉献”这样的词汇作修饰,“成为一名中医师,更多的是机缘巧合吧。”在张志华高考那一年,中医并非是一个热门专业,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也不是他的第一选择,而作为调配专业的唯一项,缘分到了,张志华也就欣然接受。
就这样,1994年张志华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医院,这一干就是22年。在从医岗位上的日夜磨砺,张志华渐渐领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并不够,还需要不断吸取古代医家和现代名医的临床经验,学为己用方能不断前行。于是工作中,张志华一边做临床,一边坚持学习,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当初一起学中医的50多个同学中,如今还在从事中医师的寥寥无几。”张志华觉得,中医的成才之路十分漫长,培养过程缓慢,贵在坚持和不断的学习。故事的开始虽然只是机缘巧合,但在这条中医路上,张志华却用一份执着与坚持越走越宽。
如今的张志华,已成为全国名中医汤一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第四批省拔尖中医师,中医博士,四川省名中医,是首批乐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委会委员,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年诊治病人超过8千人次,逐步成为我市有一定影响力的脾胃病专家。
师承名医 成就博士之路
一连串殊荣的背后,是张志华长期的积累和付出,当然也离不开他的恩师——全国名中医汤一新的栽培和教育。
“师承教育”作为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师承汤一新,张志华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2007年6月张志华获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师从杨思进教授),2008年被确定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汤一新主任中医师的学术继承人,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考评合格准予出师。2012年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获中医博士学位(中医师承专业),成为我市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中医学博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他作为汤一新的学术继承人,通过长期的跟师实践,朝夕临证,耳濡目染,口授心传,真正的传承和领悟到中医药名家独到的技术经验。在汤一新导师的悉心调教下,张志华参与整理的嘉州中医滋脾疗法先后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更有幸成为嘉州中医滋脾疗法的第四代第一传承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扎根临床 妙手仁心系患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医迄今22年,张志华耕耘在消化内科临床一线。用他的话说:“只有扎根临床,才能更好的把中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只有疗效才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他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并结合古、今医家的经验,张志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经典,做临床”,多年来,张志华就是这么做的,他每周在临床工作超过5天,长期担任科室二线值班,随时主持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疑难病人的会。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张志华擅长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外,他作为主研卫生部级科研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2项,主持市级科研两项,科研复方荞桃颗粒药学及临床研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常务副主编出版专著《家有医生-800位名老中医为你对症处方》,获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多篇文章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
医学励志故事:神医扁鹊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 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医学励志故事:医学诺贝尔获奖
当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得知自己和麦克劳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他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欣喜若狂,而是大发雷霆,并拒绝领奖。这是为何呢?这还得从此前几年说起。
那时,班廷还只是一名外科医生,却对糖尿病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当时糖尿病被看成是一种不治之症,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更没有人愿意和这个异想天开者合作。班廷最终说服了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麦克劳德帮助自己。麦克劳德允许他在大学暑假期间来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两个月,并无偿提供了10条实验用狗,还给他找了一个名叫贝斯特的学生做助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上天似乎十分眷顾班廷,麦克劳德的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更为重要的是,助手贝斯特精于化学分析,这正好弥补了班廷在这方面的不足;而班廷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科医生,他做的手术无可挑剔。这两位年轻人的合作,简直是近乎完美的珠联璧合。不久后,他们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调节糖代谢的胰岛素,后来他们又成功地从动物胰腺中提取了这种物质。这种提取物被注入糖尿病人体内后,病人的症状立即得到极大缓解甚至消失。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医治糖尿病了!1922年,班廷以自己和麦克劳德、贝斯特等人的名义宣布他们发现了胰岛素。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班廷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贝斯特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奖项缺少了贝斯特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是不公平的。但根据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规则,获奖名单一旦公布就不能更改。委员会派专人做班廷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劝服他接受了奖金。随后,班廷立即把奖金分给了贝斯特一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班廷对于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都铭记在心,当帮助他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他又为其奔呼。他的仗义,坦荡和无私令人敬佩,更让人感动。但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人为争名夺利而钩心斗角,相互指责。背叛甚至倾轧,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甚至声名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