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
很多人说所幸在阅读的有限的读物里面,还是有一些我特别喜欢。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书籍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1. 《四世同堂》
[中] 老舍
理论上说,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应该是不用我来推荐的,它是先生最长的一部小说,一百章,一百万字,我过去总是望而生畏,直到2016年夏天才下定决心开始阅读,但只用了不久就看完了。我想不少人也都看过,不过对于少许没看过的读者,我仍愿意向大家分享这本书。
如果提及对先生的印象,那么印象里必然有「北平」二字,《四世同堂》正是一个发生在北平的故事,我原以为它只是絮絮叨叨地反映北平人日常生活,但读来方知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二战时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小羊圈胡同里有几家人,他们的平静的生活被这一变故打破,故事便是围绕他们或参加地下党保家卫国、或关门闭户逃避纷争,或谄媚求荣投敌作奸而展开——这里面没有无敌开挂的抗日英雄,全是平凡普通的北平人,他们的善良与劣根都在书里被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所谓刻画,正是我之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不得不说老舍的确是语言大师,无论是印象中的老北京人,还是那个我想象中的「二环以外皆城郊,三环以外即坟地」的北平,都能够在作品里清晰地看到,对于一个在北京念过几年书的人来说,无疑有一种别样的熟悉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后我想说,在这部作品里也能够感受到老舍先生是真的爱北平,也真的爱中国这个国家,只可惜这个国家似乎并不爱他。《四世同堂》原有一百章,在我看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版本里却只有八十七章,原因大家可能也能猜到,正是在那个疯狂的十年里,最后的十三章被这个国家的同胞们摧毁了,后面有的版本勉强出到一百章,也都是借助先生曾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缩译本而转译回来的,内容已然失去了原味——而他本人,则被人打得皮开肉绽,然后投湖自尽了。「伤心京华太平水,湖底竭时泪不干」,这一结局在《四世同堂》里一位重要角色身上也有发生,不知道先生当时是否想起了他。
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2.《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瑞士]卡尔•荣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部作品是一位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的自传,我之喜欢在于它与我看过的所有传记都不一样,它的内容并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解析——在荣格成长的不同时期,内心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经历的各种梦境,这样的逐一解剖也给了我一种角度去回顾自己的过去和分析自己的现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并且在这解析的过程之中,荣格从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生无止尽的困惑与忧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让我产生了一点共鸣。而荣格之天才则在于他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他那些困惑的解答,电影《燃情岁月》里说:「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传奇」,在我看来,荣格正是一位因此成为传奇的人。
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3. 《西方哲学史》
[英] 伯特兰•罗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这部《西方哲学史》却成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我家躺了两本我爸不知哪年买的商务印书馆的版本,高中的时候就想看看,但担心这书枯燥而冗长(对哲学的敬畏),就只在心里留了个念想。
直到我在2016年翻开,才意识到实际上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的:它本质上还是一本历史作品,是大众读物,而非理论著作。哲学史以时代和人物为篇章分开,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人物,包括其一点生平、历史环境以及主要思想,然后就是罗素的吐槽……这部作品成书于1940年代,让罗素得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哲学史早期的一些思想,从而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笑点。
当然,这种主观性也成了这部作品受到批评的地方,人们认为他写哲学史应该更加「客观」,但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一种历史是客观的,而且这部结构清晰的哲学史的确让人疏通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随着科学的诞生而逐渐改变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不可替代的价值。
经典的四本书籍推荐4. 《84 Charing Cross Road》
[US] Helene Hanff
这本书其实就是2016年风靡一时的《查令十字路84号》,我在大学图书馆幸运地借到了它的原版。它的主体实际上是两位分别居住于美国和英国的主人公的通信记录,篇幅短小,用词简单,即使是我这样英文一般的人读来也没有什么障碍,所以就直接推荐原版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者海莲是身处美国的一位穷作家,她看到了男主人公弗兰克在英国伦敦经营的旧书店的广告而去信咨询,从而与弗兰克还有书店的员工建立起了长久的通信,聊书,也偶尔谈些生活琐事,甚至互寄美食和礼物。在我看来,信中海莲俏皮,弗兰克沉稳,像是代表了美国和英国奔放与绅士的两种形象,这种相异的形象体现在字里行间有时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而海莲与弗兰克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是这本书里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把它解读为爱情,甚至觉得他们的通信是一种罗曼蒂克,我却宁愿不这样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弗兰克那样的绅士或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畅谈、彼此友善和信任,但终归是保持着距离,这是我在英国这个国家所感受到的,而在中国,亦有君子「发乎情,止乎礼」的准则——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原则似乎被很多人丢弃了,但在他们的年代,我相信这约束仍是存在的。
至于海莲,她所向往的则应该是那座书店本身,无论是弗兰克,还是书店的工作人员,都只是书店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她的那一句:「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