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的发展
时间:
潘念萍1由 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变化,财经院校在会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推动了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文从会计教育改革的视角提出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为会计学科建设的出路和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思路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吴东霖,张韵沛。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思路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吴东霖,张韵沛。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