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 > 音乐艺术参考论文(2)

音乐艺术参考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音乐艺术参考论文

  音乐艺术参考论文篇2

  浅谈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与价值引导

  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趋向于将音乐教育尽可能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利用音乐对人潜移默化、浸染式的影响来提升音乐教育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 每聆听一次,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一次, 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 [1]可见, 音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之一, 既能将通识教育真正有所承载, 也能使大学生沉浸于通识教育的氛围之中, 本文将对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院校除外)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及落实路径进行分析。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 它的原词“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实上,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国之教育在于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3]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也倡导大学生要全面发展, 着眼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关于通识教育的具体理念, 梅贻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4]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对于大学生通识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见识与倡导, 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直困难重重, 直到今天,“通识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识”教育, 注重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化日益升级, 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否则就可能丧失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知识, 还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整体而言,“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因此, 高校理应树立并坚持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实施通识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音乐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实现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审美价值

  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这种精神食粮, 缘于它的愉悦性能够给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快感和美感。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开设较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而亲身体验音乐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育人的成效远远胜过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灌输; 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远远胜过对音乐元素的单纯讲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艺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以音乐为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 音乐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审美素养, 使学生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才是音乐课程的理想目标。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 研究音乐对于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学校核心课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6]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 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 学生的表演或欣赏也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是创造性表现的组成部分。同时, 音乐由于其艺术性和语义性, 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且音乐的情感特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发掘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 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 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的表现价值, 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增强了勇气、自信心、特别是对音乐的兴趣。[7]此外,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 大量音乐活动都是群体行为, 必须以音乐为纽带相互配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也通常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 需要学生树立群体观念,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这种社会交往价值也正是音乐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之一。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推进通识教育, 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 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效应,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创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乐教学任务和内容方面, 应当尽量实现开放、灵活的内容体系, 尊重学生音乐爱好的多样性,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指向。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沟通与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性, 促进教学相长。

  2. 以培养音乐兴趣为教学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 让学习者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是启发学生、提高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在音乐素养教育中,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应当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 还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先导, 让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实现良好的音乐体验, 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 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心灵体验。

  3.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按照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 大学音乐教育应当着重突出艺术审美等特点, 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相应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9]笔者认为, 音乐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审美价值, 就大可不必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 尤应通过因需设课让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与内化。升华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有所滋润, 有所熏染, 有所感化; 内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观念、情怀、态度和素养。只有这样的音乐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摈弃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授受音乐的做法, 使音乐课程回归艺术实践的本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 尽力开阔其音乐视野, 使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强烈共鸣, 进而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之美, 发展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突出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譬如对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音乐感受是指音乐作品对学习者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的激活、唤醒、生成与转换, 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联想、想象、记忆、思维与感动等。感受需要个体的个性化领悟, 也就是将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与作品发生关联, 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音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参与、亲历音乐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体验者亲身经历的, 有真切体会的, 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正是在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中逐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还原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强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探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素质教育应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 将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与音乐体验等音乐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课程整合, 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将引发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与模式的深刻变革。

  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 多是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和方法, 借助软件、教学课件进行专题学习或专项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方式必然是以音乐知识、问题或资源为中心, 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整合形式还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但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上, 已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涉及面也更广, 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12]。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应当在此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程体系中, 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乐课程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系统, 依托网络资源库开发出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 最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机地组织音乐课程的信息网络。

  2. 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试图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建立开放、有序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提高音乐校本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改革实践主要是利用音乐学习资料库系统、教学系统和互动系统的关联, 将音乐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及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整合, 丰富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学科内容,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音乐素养课程应当不断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 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素养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 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实现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知识的完美结合。

  4. 全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

  音乐教学应当注重其参与性原则, 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使之获得审美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应当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 同时要将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音乐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精神上获得美感享受, 优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 便于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同时,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学校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相配合, 利用学校的音乐厅、舞蹈室以及网络资源等,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同步推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践证明, 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实践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方法, 整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 建构信息技术平台, 开发多元知识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 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乐选择, 切实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人文素养, 使通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34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