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艺术与文化的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艺术与文化的论文篇2

  浅析电视艺术与审美文化

  【摘要】审美文化在当今的文化格局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成分,同时也是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支点。关于审美文化,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这当然体现了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审美文化的理解上,诸多学者的看法还有许多歧义,因而,也就在此所论及的对象上颇多漶漫之处。我的这篇拙文,并非要对审美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清理,却是要从审美文化的立场上来思考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我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的。其实,也就是想从这个角度来透视电视艺术的文化品性,同时,也是对审美文化这个范畴进行具有时代刻度的纵深开掘,而不至于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为此,还是要提出我对审美文化的内涵的理解,方可明确论述的前提所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文化;研究

  关于审美文化,有的学者将其和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等概念混同使用,以之作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那些带有明显的消费色彩的、泛滥的、沉沦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则将其泛化为历史文化中的审美层面的总体概念。我则以为,审美文化的内涵,虽然在时代性意义上与视觉文化、通俗文化、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等有着现象上的交叉重叠,但它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指涉,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价值目标的建构性范畴;同时,对于审美文化的泛化理解,也很难使其充分发挥特定的时代性功能,而停留在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上。

  我是将审美文化作为一个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文化建设的总体性范畴加以阐释,认为它是可以担负起这样的文化使命的。对于审美文化的内涵,我曾作过这样的表述: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就其狭义而言,审美文化特指在大众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和行为。在本文中的论述,主要是就其狭义揭示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品格,并以之考量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美学或文化学的领域里,审美文化的概念可以说是渊源有自,据说是德国著名作家和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经典著作《审美教育书简》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以观察人类的文明史,审美文化的历史可以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学者们写出了审美文化史这样的多卷巨著。对于我们来说,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审美文化会成为一个近些年在学术界成为一个广泛为人关注、而且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的话题呢?又为什么它和视觉文化、媒介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概念夹缠不清呢?又为什么它是在中国的语境中成为热门话题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可以使我们对审美文化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得到更为明晰的理解。我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概括性说明:审美文化虽然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它所指陈的文化事实也是久已存在的,但其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理论热点,却是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的。这种现代性特征是我们研究审美文化的立足点。

  审美文化和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在现象层面上多有交叉重叠,是因其崛起于电子科技的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传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图像化的电子媒介,无所不在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感官体验、我们和外界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媒介的。所谓视觉文化也好,媒介文化也好,都意味着作为文化的普遍性存在。人们对世界的把握,从以往的以文字为主导方式已经改变为以直观的图像视觉方式为主导方式了。海德格尔的预见是切中了这种本质的,他说: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

  又认为,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人们称当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症候为视觉文化,当然是很有道理的。视觉在美学上历来被认为是首要的感觉要素,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感性上的先导因素。电子传媒为视觉成为主要的审美方式和文化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支撑。在这个问题上,电视又充当了最有决定意义的角色。电视在人类发展史上所起的革命性意义自不待言,而其对人们的审美方式的影响,是有待于认真地加以分析的。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和电视的作用密不可分的。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看,电视给人们呈现的视觉图像,是与传统艺术有明显的差别的,由此而形成了当下审美的不同特征和方式,并且使得审美的含义产生了深刻的变异。

  同样是直观,电视的图像和传统艺术创造出的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的国画、雕刻、书法等)所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艺术家的风格和形式因素有着明显的主体性差异,人们对这些艺术品的欣赏,是静观和品味,而人们审美的对象其实更多是作品的形式创造特点和风格特征,如中国画论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正是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所感受到的技法和风格差异。对于艺术品的审美,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如果只是看作品和现实的相似度,那就不免落入浅陋一流了。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是有代表性的。技法、程式的创造性的重要,是远远大于同描写对象的相似度的。从审美的广度上来说,传统的审美基本上是小众的,而非大众的。电视则不然。电视的全民普及程度大于任何一种媒介,它对于人的生活的介入之广泛、之深入,也是前所未有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大众来说,电视是最为经常、最为普遍的审美途径。可以认为,没有任何艺术形式或者媒介,能像电视这样贴近人们的生活空间,嵌入人们的家居和休闲时间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以其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呈现给人们的视觉图像,其真实感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它们是动态的,如同在真实的时空中正在发生一样。电视是以表现人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无论是艺术类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或是社会类、法制类的节目,都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电视的观看,是不太需要传统艺术那种专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的。这些都无疑义造成了电视的大众文化性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当下,电视也为人们提供最为集中、最为便捷的审美途径和条件。审美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满足审美需要,获得审美享受,是人的基本权利。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在人们的生活中,审美需要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普遍性的,是生活的重要部分。用不着量化地加以说明,可以认为,当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主要途径就是观看电视,而其他方式都是次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审美是以灿烂的感性呈现给人的感官的,理性的因素是融合于其中的。电子技术将这种灿烂的感性发挥到极致。画面和声音的有机配合使得一些动人心弦的细节,通过直观的呈现得以放大,从而无须细加品茗就能产生强烈的美感。杜夫海纳明确表示: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因此,美的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既不受逻辑的检验,亦不受实践的检验,它所需要的只是被情感感觉到存在和迫切而已。

  如果说审美的本质在于兴发人的情感,如刘勰对兴的阐释在于起情起情故兴体以立,英国美学家赫伯恩对于审美的基本解释就是:情感的唤起。赫伯恩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承认情感唤起的作用是与很早提到的艺术领域内的情感经验是一种积极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灌注这一论断并行不悖的传统艺术(包括文学)是通过对其形式创造要素的理解才能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的,尤其是文学作品,对欣赏者来说是要通过对作品的文字吸濡消化之后感受其内在视像。而对于电视则不需要这个过程,欣赏者面对直观的电视图像,马上就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兴发与感染。就情感的兴发这个审美因素而言,电视比其他途径或方式,都更为广泛、更为直接。

  经典美学对于审美与非审美的判断,首先是审美无利害的命题。这一点,在康德美学中是首当其冲的。康德的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是以此为第一命题来奠基审美这座大厦的,认为如果有些微的利害感,就很难称其为审美了。康德断言: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这种论断尽管有些绝对化,但在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这个意义上,其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相类似的看法。如老子的虚静,庄子的心斋坐忘,宗炳的澄怀味象,都是在讲摆脱日常功利纠缠的纯粹的审美心理。这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是处在审美静观状态的必要条件。而电视图像则不然,对于视觉感官,它有足够的冲击力,对于现实生活,它有强烈的介入性。如果再以无利害作为审美的标尺,那就只有把电视排除于审美活动之外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视图像对于当代的审美来说,早已成为主角。动态转换中的电视图像以其画面的奇妙、意境的灵动、人物表情的超真实以及情境的戏剧化因素,而创造出新的审美机制,如果硬要否认其审美性质,那就近乎于缘木求鱼般的荒.唐了!

猜你喜欢:

348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