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论文
国画是我国的一件艺术瑰宝,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艺术之一。国画艺术利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深远的意境表现在纸面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画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一: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常被诸多画家奉为圭臬。画家们讲究“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强调对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
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它表现的是江南秋色,近景坡陀上有六棵树,疏密掩映,直立挺拔,画的上部只有淡淡远山一抹。这六棵树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都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出:“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也是此画叫做《六君子图》的原因。画家以枯而见润的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画家看破沧桑、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又体现了他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外来画种的最基本特点。
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无论是简括疏放、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或工整细致、层层渲染的工笔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都有明显的写意性,其笔墨或写或工,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已,其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一致的。写意画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以放笔驰骋,直抒胸臆。而工笔画工致细腻,严谨周到,但同时也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如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既工整细腻,又开放有度,既是工笔又是写意。该画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极富美感。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感觉身临其境。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与山间潺潺溪水相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我们从画面本身就能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及内心体验。范宽如果没有在终南山辋川一带的隐居生活,感悟自身,感悟自然,就不会有这经典的《溪山行旅图》问世。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更是中国画的基础。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例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两幅帛画均以引领灵魂升天为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毛笔勾线画成。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其实,线并不在客观的物体中存在,而是画家们自己的主观想象。 (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画的线独具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有情的线。说它是立体的线,是由于中国画的线讲究浑圆厚实,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这种“圆”、“厚”的效果是从中国毛笔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中产生出来的,主要通过“中锋行笔”获得。中锋行笔就是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这样写出的线条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中心是骨,四周是肉,外柔内劲,如“绵裹铁”。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僵硬,不呆板,讲究在起讫运转中一波三折,提按顿挫。画家把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浓淡、枯润加以巧妙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着眼于空白之“虚”,必须立足于笔墨之“实”。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传统画论中虚实结合的辩证原则。
自古以来,画家们常常在画面的构图上经营有方,注重虚实结合。画面有时层层渲染,密不透风;有时寥寥几笔,疏可走马,同时大片留白,给观众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空白之美的意境增添了无限的神秘之感,使人不禁产生无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只画一位老者荡一叶扁舟独自垂钓,寥寥几笔波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画中大面积的空白,渲染出一种江面的空旷及寒意;萧条的气氛,更有力地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令人不禁产生无穷的想象。马远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善于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因此有“马一角”之称。再如他的作品《山径春行》,左下角画山间小径、树木人物,画面大面积留白。主体人物面向空白之处,使看画的人,眼光也会随之望入那一片虚空之中,发人幽思,意境极佳,有笔断而意未断的妙处。与马远同时代的夏圭,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人称“夏半边”。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半边实境,半边虚境,通过大片留白,以虚带实,虚实结合。再如齐白石画虾,画蟹,背景中并不画水,而空白之处皆是明净之水。
由此可见,“空白”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空白,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神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简单的说就是近大远小,极远处消失于一点。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结果。何谓“以大观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沈括生动地说明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就是俯视鸟瞰,以高观下,山川之景尽收眼底,若同真山之法,再美之景也难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说明了山水画家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所说“假山”绝非指花园里的大假山,而是指放在案头以供观赏的山水盆景,盆景中以小石块垒起数座径不盈尺的山峰,再放置小亭等等,画家只要站着就可以尽收眼底,就像在空中俯视大地上的千岩万壑,画家全山在胸,方能妙笔生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采用“散点透视法”,中国画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同时由于中国画用纸尺寸制式的变化,特别是“长卷”的出现,使大量的“千里、万里”之景色,“曲折迂回”之境界,被表现出来,更是将“散点透视”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此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复杂丰富、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能看到桥上的行人,又能看到桥下的船舶;既能看到近处的楼台亭阁,又能看到远处街道河港。再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大宋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这两幅画的作者均以“游观”的方式观察对象,一个画面有多个视点,强调“移步换景”,使画面具有如音乐般的节奏,这样的构图,具有照片永远也达不到的效果。
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她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使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画合璧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艺术美表现形式,主要有题诗于画和依诗作画两种。前者称作题画诗,后者叫做诗意画。在此主要谈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境。如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众多精妙的题画诗。例如元代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表现了诗人一身正气,淡泊名利的品格。再如徐渭的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一生非常坎坷,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一次成功。他这幅《墨葡萄》,正是用野葡萄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抱负难酬。但如果没有这首诗,此画只不过是一幅气韵生动、笔墨酣畅的上乘花鸟画;题了此诗之后,艺术品位就更高了,成了文人画中的精品。诗与画的交融,使得中国画具有了一种审美统一性的文化内涵,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诗中之“意”与画中之“境”的结合,使中国绘画不仅能满足感官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内心的精神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用的笔、墨、纸、砚完全相同;用笔方法也基本相同,并且可以把书法的笔法直接用到画上去,所以我们常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而且画家画完后还要题款、题诗,又还可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熔铸到一个画面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题好款后还要钤印。画面上的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成了中国画的组成部分。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内容有镌刻姓名、斋室、吉语、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印章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感受。在典雅素净的水墨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从中一点红”,变得十分新鲜醒目。当然,盖章的时候也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且在中国画史上,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凡称得上“大师”的画家都精通诗、书、画、印,集画家、书法家、诗人、篆刻家于一身,比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独具艺术特征,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加强国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画中的美感和意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二: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常被诸多画家奉为圭臬。画家们讲究“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强调对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
它表现的是江南秋色,近景坡陀上有六棵树,疏密掩映,直立挺拔,画的上部只有淡淡远山一抹。这六棵树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都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出:“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也是此画叫做《六君子图》的原因。画家以枯而见润的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画家看破沧桑、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又体现了他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外来画种的最基本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无论是简括疏放、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或工整细致、层层渲染的工笔画,都有明显的写意性,其笔墨或写或工,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已,其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一致的。写意画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以放笔驰骋,直抒胸臆。而工笔画工致细腻,严谨周到,但同时也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如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既工整细腻,又开放有度,既是工笔又是写意。该画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极富美感。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感觉身临其境。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与山间潺潺溪水相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我们从画面本身就能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及内心体验。范宽如果没有在终南山辋川一带的隐居生活,感悟自身,感悟自然,就不会有这经典的《溪山行旅图》问世。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更是中国画的基础。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例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两幅帛画均以引领灵魂升天为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毛笔勾线画成。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其实,线并不在客观的物体中存在,而是画家们自己的主观想象。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画的线独具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有情的线。说它是立体的线,是由于中国画的线讲究浑圆厚实,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这种“圆”、“厚”的效果是从中国毛笔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中产生出来的,主要通过“中锋行笔”获得。中锋行笔就是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这样写出的线条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中心是骨,四周是肉,外柔内劲,如“绵裹铁”。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僵硬,不呆板,讲究在起讫运转中一波三折,提按顿挫。画家把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浓淡、枯润加以巧妙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着眼于空白之“虚”,必须立足于笔墨之“实”。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传统画论中虚实结合的辩证原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古以来,画家们常常在画面的构图上经营有方,注重虚实结合。画面有时层层渲染,密不透风;有时寥寥几笔,疏可走马,同时大片留白,给观众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空白之美的意境增添了无限的神秘之感,使人不禁产生无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只画一位老者荡一叶扁舟独自垂钓,寥寥几笔波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画中大面积的空白,渲染出一种江面的空旷及寒意;萧条的气氛,更有力地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令人不禁产生无穷的想象。马远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善于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因此有“马一角”之称。再如他的作品《山径春行》,左下角画山间小径、树木人物,画面大面积留白。主体人物面向空白之处,使看画的人,眼光也会随之望入那一片虚空之中,发人幽思,意境极佳,有笔断而意未断的妙处。与马远同时代的夏圭,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人称“夏半边”。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半边实境,半边虚境,通过大片留白,以虚带实,虚实结合。再如齐白石画虾,画蟹,背景中并不画水,而空白之处皆是明净之水。
由此可见,“空白”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空白,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神韵。
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简单的说就是近大远小,极远处消失于一点。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结果。何谓“以大观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沈括生动地说明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就是俯视鸟瞰,以高观下,山川之景尽收眼底,若同真山之法,再美之景也难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说明了山水画家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所说“假山”绝非指花园里的大假山,而是指放在案头以供观赏的山水盆景,盆景中以小石块垒起数座径不盈尺的山峰,再放置小亭等等,画家只要站着就可以尽收眼底,就像在空中俯视大地上的千岩万壑,画家全山在胸,方能妙笔生花。
由于采用“散点透视法”,中国画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同时由于中国画用纸尺寸制式的变化,特别是“长卷”的出现,使大量的“千里、万里”之景色,“曲折迂回”之境界,被表现出来,更是将“散点透视”诠释得淋漓尽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此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复杂丰富、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能看到桥上的行人,又能看到桥下的船舶;既能看到近处的楼台亭阁,又能看到远处街道河港。再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大宋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这两幅画的作者均以“游观”的方式观察对象,一个画面有多个视点,强调“移步换景”,使画面具有如音乐般的节奏,这样的构图,具有照片永远也达不到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她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使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
诗画合璧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艺术美表现形式,主要有题诗于画和依诗作画两种。前者称作题画诗,后者叫做诗意画。在此主要谈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境。如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众多精妙的题画诗。例如元代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表现了诗人一身正气,淡泊名利的品格。再如徐渭的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一生非常坎坷,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一次成功。他这幅《墨葡萄》,正是用野葡萄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抱负难酬。但如果没有这首诗,此画只不过是一幅气韵生动、笔墨酣畅的上乘花鸟画;题了此诗之后,艺术品位就更高了,成了文人画中的精品。诗与画的交融,使得中国画具有了一种审美统一性的文化内涵,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诗中之“意”与画中之“境”的结合,使中国绘画不仅能满足感官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内心的精神价值。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用的笔、墨、纸、砚完全相同;用笔方法也基本相同,并且可以把书法的笔法直接用到画上去,所以我们常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而且画家画完后还要题款、题诗,又还可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熔铸到一个画面中。
题好款后还要钤印。画面上的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成了中国画的组成部分。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内容有镌刻姓名、斋室、吉语、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印章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感受。在典雅素净的水墨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从中一点红”,变得十分新鲜醒目。当然,盖章的时候也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且在中国画史上,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凡称得上“大师”的画家都精通诗、书、画、印,集画家、书法家、诗人、篆刻家于一身,比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画独具艺术特征,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加强国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画中的美感和意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国画艺术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