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基础教育 >

浅议小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2)

时间: 高洁 1 分享

二、良好发言习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 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现代人在与人合作交流时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素质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个案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发言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思维、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上课的学习效果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而在对当前小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得知,不仅仅是个案的现状,资料显示,小学生良好发言习惯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 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脱离生活实际;(二) 2、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不懂得谦让,学生的发言被少数学生所垄断;(三)发言面较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2] 目前,我国国内的小学生发言习惯教育现状总体较薄弱。现今小学中,有很多学生还缺乏一种良好的发言习惯。存在说话结巴、断断续续,语言句子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等情况。且由于对教学的看重,导致学生发言习惯的养成极其容易受到忽视。
综上所述,良好的发言习惯包括:积极发言与完整发言。发言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发言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并学会进行表达外化、与人交流的过程。它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发言习惯和其它学习习惯一样也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发言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与平时说话是有区别的:口语是指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而发言习惯是一种书面化的,需要经过酝酿和思维整理的语言。[3] 孩子的发言习惯,是小学阶段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语言训练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容易形成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以及大脑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要从小养成及时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发言习惯”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特点,积极运用发言习惯养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励目标,培养发言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1]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标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4]激励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时,我们常以批评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学生养成了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现在的教育要求要学会倾听、沟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不妨绕个弯,表扬他们说的好的地方,还要说清楚好的原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适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1] 学生发言情况能否有不断的提高,并最终养成习惯,善于倾听是不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尊重讲话人;在听取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能及时地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能做出分析和评价;有不同意见能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每一次“听”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语言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会不断提高。与自己的发言进行比较,最后用自己的话再次完整地进行表达,集体进行评议,逐渐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训练说的能力。
3、立足课堂,给予学生锻炼平台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也包括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班级授课制中,师生中的有序发言是完成这种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5] 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不断巡视随时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学生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好,给出他们好的原因,大大激励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
4、多种学习形式,全方位养成习惯
各种活动形式中的训练。将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晨会、思品课、班会课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在班级中,通过小组、组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决新问题。良好的发言习惯应是在尊重同伴或辩论对方的同时,超越自我,表现自己,这就是竞争。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它最能锻炼人的口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采取引探、讨论式教学方法。
5、融入集体,加强榜样环境感染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学生直接交往中的一些榜样,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认为的:“事实上,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 [6]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也能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家校合力,全方位训练语言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7] 要帮助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时不够的,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除了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会等形式的相互交流外,还定期进行家访,老师和家长一对一相互交流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情况。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我校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
7、依托各类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虽然很丰富,内容也很广泛,但毕竟不够严密、规范。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通过反复运用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名篇名段,语言清晰流畅,扣人心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现在的小语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每次的口语交际我都精心组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8、预防反复,促成由“量”到“质”的巩固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意志在良好发言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8] 良好的发言习惯初始是不稳定的,然而又总是通过反复坚持、不断训练逐渐稳定最后达到巩固。关键在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统一和常抓不懈。如果教师要求不统一,则会使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 。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进行专门的指导,提出具体而明确定要求,细心扶植,逐渐提高习惯的层次。
当然,以上对于发言习惯的个案研究还有其局限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习惯具有惰性,已经形成的习惯难于改变,没有建立的习惯也较难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让它成为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还需要教师在在整个小学阶段不厌其烦地训练,耐心引导、精心培养。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 李文娟、郭香萍,《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4] 周海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青海教育,[A],2008.3.1
[5]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63
[6]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2005.4
[7]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48
[8] 李雪娟,《对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几点思考》,科教文汇,[A],2009.2
2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