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基础教育 >

文化教育学思想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时间: 陶金玲,刘鹿1 分享
  一、文化教育学思想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文化教育学派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生命阐释入手研究教育。狄尔泰作为文化教育学先驱,正是他将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部世界,把哲学研究变成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成为与自然科学界限分明的“生命哲学”或“精神哲学”,在其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中解决了文化教育学的本体论问题,从而使文化教育学的产生成为可能。被称为教育文化大师的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在《教育与文化》一书中他提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是解决文化危机的唯一方法。与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学家利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的“文化课程”理论,将社会、经济、历史、文学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的文化课程,张扬一种新的精神教养观: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民族意识,以真正的文化价值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使教育成为真正的“灵魂塑造”。
  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的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教育就是文化化人,教育就是文化传承,教育就是民族精神涵养。文化是教育生命之根,教育是文化传承之脉。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幼儿园课程与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制度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传递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文化对课程具有制约作用,它要求课程既不能无视特定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又不能机械地模拟和重复社会文化。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以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创新、整合和开放性发展。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幼儿园课程要从传统性,体验性,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入手。第一,课程内容应选择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方法论知识,其有助于儿童能独立地从事学习、生活和创造,以应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挑战。第二,课程内容应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广泛性、适应性、迁移性的内容,是人类最精粹的文化要素。第三,课程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儿童学会发现、体验和理解,体现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梯。第四,课程要体现文化的综合性,通过学科的整合,使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第五,文化是发展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的,课程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也应不断嬗变。第六,课程应有助于儿童了解各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优势和缺陷,用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对待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认为,人类必须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便是我们的课程。如果这些需要塑造的个体是幼儿,那相应的课程便是幼儿园课程。从文化的角度上审视幼儿园课程,那么它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累,而不只是个人即刻的首遇的经验,它应该是适应幼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要求反映文化传统,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背离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不能脱离本民族的语言传递文化和知识,不能抛开民族文化的时代烙印传承文化的气质和风格。
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