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时间:
刘春华1由 分享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让学生乐于习作
习作教学中的习作兴趣尤为重要,只要具有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习作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习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学生习作中缺乏条理性,说话做事颠三倒四,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选材立意过于刻板。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习作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习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 。阅读重在吸收,习作重在倾吐,习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1.重视整体感悟
我们学习语文大都要经历“直觉—积累—顿悟”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想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
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
2.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语文课堂上融合多种学科,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教学写景文章时,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请学生想象一下文章美丽的景色,美美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充满情趣,课下学生还会感到回味无穷,这就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这样学生就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会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
4.重视迁移运用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应注意以课文为基础,向外延伸,鼓励学生不断练笔。在读中悟、悟中写,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淡化习作技巧,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勤于习作
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1.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引领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了孩子多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让孩子写完文章后,精心阅读自己的习作,利用修改符号对文章进行修改,可删可添,修修减减。
3.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首要条件。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前几天,带学生出门时,路边的工人正在修剪冬青,大剪子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蛮有意思。于是我组织学生停下脚步观察,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有的学生说出了“刀斧神功”“技艺纯熟”等词句。
四、创设宽松的氛围,提倡个性化习作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继而学生勤于质疑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探索学习。进而学生会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这样写到:“我高兴地在床上滚过来滚过去,直到我自己累了。”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看出孩子高兴到了极点,也是孩子心灵与语言释放的显著的标志。
教师只要尊重各年龄学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扎扎实实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必将“自求得之”。
一、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让学生乐于习作
习作教学中的习作兴趣尤为重要,只要具有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习作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习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学生习作中缺乏条理性,说话做事颠三倒四,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选材立意过于刻板。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习作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习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 。阅读重在吸收,习作重在倾吐,习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1.重视整体感悟
我们学习语文大都要经历“直觉—积累—顿悟”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想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
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
2.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语文课堂上融合多种学科,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教学写景文章时,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请学生想象一下文章美丽的景色,美美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充满情趣,课下学生还会感到回味无穷,这就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这样学生就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会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
4.重视迁移运用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应注意以课文为基础,向外延伸,鼓励学生不断练笔。在读中悟、悟中写,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淡化习作技巧,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勤于习作
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1.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引领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了孩子多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让孩子写完文章后,精心阅读自己的习作,利用修改符号对文章进行修改,可删可添,修修减减。
3.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首要条件。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前几天,带学生出门时,路边的工人正在修剪冬青,大剪子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蛮有意思。于是我组织学生停下脚步观察,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有的学生说出了“刀斧神功”“技艺纯熟”等词句。
四、创设宽松的氛围,提倡个性化习作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继而学生勤于质疑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探索学习。进而学生会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这样写到:“我高兴地在床上滚过来滚过去,直到我自己累了。”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看出孩子高兴到了极点,也是孩子心灵与语言释放的显著的标志。
教师只要尊重各年龄学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扎扎实实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必将“自求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