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活运用导入模式建构高效英语课堂
时间:
王清侠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课堂导入 兴趣 高效课堂
【论文摘要】导入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介绍了导入的原则,探讨了导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力求导入环节做到不温不火,最大程度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之计在于始。英语课堂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感染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应该让学生的兴奋点迅速从上一节课的内容中调出来,把学生从课外、课下导到课堂上来。因此,针对不同授课任务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要做到简洁有效、切入主题,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
一、把握导入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英语的导入不是盲目和随机的,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方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导入原则如下: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课堂。学生具有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后,就具有了积极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动力。
2.实用性原则
课堂的导入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拖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整节课的进程。导入的时间过短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导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教学情境,促学乐学。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但不能每节课都以电影、歌曲为内容导入,这样也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目标。
3.启发性的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要善于激励学生,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启发学生,而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因此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在授课时利用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适时利用导入方法,力求事半功倍
把握导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彰显教学目标。在笔者教学中总结的导入方法有:
1.利用实物导入法
其实最简洁有效的实物就是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了,学生本身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导入工具。例如:在 8A Unit1 Vocabulary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词汇。
2.创设情境导入法
当实物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时,我们就要创造情境服务于教学。学生们活泼好动,喜欢听流行歌曲和看电影。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或视频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入课堂,获取新知识。例如: 9A Unit4Reading 的TV programmes 是一些关于电视节目的短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播放一些在网络上剪辑的电视节目视频,如:sports world、music awards、films and some records.
3.问题反馈导入法
作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平时可以把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写在黑板上。如学生常用I’m very like English.教师可以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找到英汉语序的差异,掌握英语句型的基本结构,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三、精心备课,摒弃负面影响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力求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保持旺盛的英语学习激情,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和衔接性。导入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做到不温不火,合情合理、适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教材中各课时的衔接,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提升点。尤其是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连贯性,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设置切合教材内容的恰当导入。
2.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制定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模式。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喜好,一味的硬性导入,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教学的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3.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要和蔼可亲,有趣味性。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表演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多给予肯定和激励性的评价。争取尽快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不仅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更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最终让学生顺利到达英语学习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蒋丽霞;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04期
[2]卢秋锦; 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4年Z1期
【论文摘要】导入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介绍了导入的原则,探讨了导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力求导入环节做到不温不火,最大程度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之计在于始。英语课堂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感染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应该让学生的兴奋点迅速从上一节课的内容中调出来,把学生从课外、课下导到课堂上来。因此,针对不同授课任务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要做到简洁有效、切入主题,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
一、把握导入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英语的导入不是盲目和随机的,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方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导入原则如下: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课堂。学生具有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后,就具有了积极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动力。
2.实用性原则
课堂的导入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拖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整节课的进程。导入的时间过短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导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教学情境,促学乐学。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但不能每节课都以电影、歌曲为内容导入,这样也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目标。
3.启发性的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要善于激励学生,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启发学生,而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因此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在授课时利用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适时利用导入方法,力求事半功倍
把握导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彰显教学目标。在笔者教学中总结的导入方法有:
1.利用实物导入法
其实最简洁有效的实物就是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了,学生本身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导入工具。例如:在 8A Unit1 Vocabulary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词汇。
2.创设情境导入法
当实物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时,我们就要创造情境服务于教学。学生们活泼好动,喜欢听流行歌曲和看电影。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或视频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入课堂,获取新知识。例如: 9A Unit4Reading 的TV programmes 是一些关于电视节目的短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播放一些在网络上剪辑的电视节目视频,如:sports world、music awards、films and some records.
3.问题反馈导入法
作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平时可以把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写在黑板上。如学生常用I’m very like English.教师可以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找到英汉语序的差异,掌握英语句型的基本结构,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三、精心备课,摒弃负面影响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力求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保持旺盛的英语学习激情,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和衔接性。导入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做到不温不火,合情合理、适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教材中各课时的衔接,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提升点。尤其是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连贯性,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设置切合教材内容的恰当导入。
2.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制定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模式。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喜好,一味的硬性导入,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教学的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3.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要和蔼可亲,有趣味性。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表演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多给予肯定和激励性的评价。争取尽快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不仅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更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最终让学生顺利到达英语学习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蒋丽霞;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04期
[2]卢秋锦; 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4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