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归因及对策研究(2)
时间:
郭连锋1由 分享
二、社会流动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消除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转换成本
第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束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身份等级制,淡化城镇常住户口优先就业和对非城镇户口限制就业的政策取向,最终实现劳动者凭身份和职业资格证书即可参加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新格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或乡镇就业,不一定要把户口迁移过去,户口本身也不应成为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自由开放的户籍制度无疑会降低大学生在两类市场之间自由流动的成本。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要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第三,取消大学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收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大学生的指标限制,废除对大学生的不合理收费政策,促进大学生自由流动。第四,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进入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
(二) 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
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 给予区域和产业间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扩大就业区域和容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长期存在的,而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这就更加促使大学生拥挤到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中、西部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正如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莱本斯泰因所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突破“临界最小努力”,一是要有一定规模的初始资本投资,二是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要超过人口增长率。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来看,在劳动力剩余条件下,获取一定规模的初始投资的途径主要是引进外来资本、利用银行信贷创造资本投资、提高本地生产力水平以及加快本地资本积累等,这也是近几年各地行政领导特别热衷于招商引资的原因。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已经突破各自的临界最小努力点,只要不加以抑制,就会自行发展。这种突破,部分是以国家、社会的支持,西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穷帮富”的形式实现的。而广大落后地区则没有突破临界最小努力,若政府不给予扶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从社会协调发展和注重公平的角度,对中西部、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财政支持,促使其突破最小临界努力,扩大就业区域和就业总量。只有广大中西部、广大中小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到大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于东部沿海和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形势。
(四) 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
高校要认真分析从就业状况和就业率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对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素质拓展等的不同要求,及时进行改革调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开展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工作。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形成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自主适应机制。与此同时,要建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的同时,进行有个性的“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等就业指导。另外,要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就业学生提供丰富、快捷、详尽、方便的就业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