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2)
时间:
卿花1由 分享
三、讨论
1.在普查中我们发现,一类学生比例为13.6%是可接受的水平,国内高校的测量结果一般为10%-30%[2]。其中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因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3]。我们认为,女生天性比较敏感,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同时考虑问题比较细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很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
2.在普查后的访谈中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模糊等3个主要方面。
(1)新生适应问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摆脱依赖,独立走向社会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中,有些学生表现出适应不良,比如有的由于生活能力差,造成的生活适应困难;有的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而对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弱,缺乏相应的心理防卫机制。大部份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如何进行目标定位,心中忧郁、焦虑。
(2)人际交往问题。面谈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不快。有一部分大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4]。另外,我们还发现,新生的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
(3)自我意识模糊。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比如,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没有认清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看待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时,过高或过低。其表现有:自我评价过低,容易导致自卑,自弃,自杀等情况出现。如一些同学因自己缺乏某方面的特长所产生的自卑心理;还有因自己的身材长相不如人而苦恼,或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弃心理。另一种情况是对自身评价过高,认识片面,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过高的评价自己,结果导致自负、自傲,甚至孤傲不群,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四、教育建议与对策
培养一名大学生对社会、家庭及至本人来说都极为不易。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使“天子骄子”健康成才。
首先,重视新生的学校适应教育。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学校适应密不可分,大一新生刚到学校觉得一切都很新鲜,还没有对大学生活的紧张产生强烈体验,这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防止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现象。如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更广大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自觉的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使新生能够迅速地融入一个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等。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帮助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构建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社会支持是一种出现于个体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包括情感关怀、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赞扬等,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同学及专业机构提供的支持服务,但实际提供的社会支持与个体所感受的社会支持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个体不善于利用已有的支持源,即使社会支持存在,也不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护航作用。要最终提升大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必须让他们明确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如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互信互动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宣传,让每个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在学生寻求实际的社会支持时,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懂得在心理发展出现波动时寻求支持和帮助。
最后,开设心理学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让每个学生都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定期举行班级心理委员座谈,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还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支持力度,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亦可借助“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苏亚玲,谢晋晓.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
[2]刘佰桥.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
[3]智银利.晋中学院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7,(4).
[4]杨芙莉.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J].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