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运用激励理论实施大学生健康心理管理论文

运用激励理论实施大学生健康心理管理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运用激励理论实施大学生健康心理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面对生活、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压力,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运用激励理论实施大学生健康心理管理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运用激励理论实施大学生健康心理管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特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人格健全是大学生的特质。人格是个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包含智能特质、意志特质、感情特质、应付环境特质、感受社会影响特质、品格特质。人格健全是指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心理健康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人格发展水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1.健康

  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既要看有无健康的身体,还要看有无健康的心理,只有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应环境,可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和发展个人生活。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可以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二)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可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点、不足;
二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主动适应现实环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能妥善处理;三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融入集体,乐于与人交往,在集体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感;四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合理控制情绪行为。身心处于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状态,能适度表达、控制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五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全面平衡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面对生活、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压力,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真的走不出自己了。人生虚无主义常常让我迷惑、伤感、徘徊,甚至觉得所有事情都没有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现在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情形是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现实反映。有资料表明,在校大学生中30%~40%存在心理障碍的倾向,其中较严重的约占10%,表现为情绪障碍、消极厌世、人际关系紧张和强迫倾向等,大学生抑郁、自杀、投毒现象屡屡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有效疏导势在必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加,迫切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社会认知能力,面对责任、压力、挫折无法客观分析,导致无法有效控制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模糊,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缺乏自信心,人际沟通能力差,无法有效控制不良情绪,表现为回避社团活动、害怕扩大交往圈子、自我封闭、情绪反复无常,任性冲动、过度自卑等;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快速适应学校集体生活,恋家情结严重,无法与室友、同学和睦相处;家庭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人格的缺陷,家庭经济困难极度自卑等。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由于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及现实的环境情境各不相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是因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运用权变管理思想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本文通过界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运用激励理论加以分析。

  (一)激励理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使人维持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运用成就动机理论树立大学生学习目标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求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确定目标,克服障碍,乐于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这种动机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寻求社会价值的个人价值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需要高的学生,面对问题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规律的生活状态,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行动力强,在不断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分析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心理,我们发现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迫切需要被认可,渴望成功及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愉悦;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大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自我和社会认知能力,逃避责任、不敢面对压力,害怕失败及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力求成功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选择成功概率达到50%的任务,相反,当他们认为面对的任务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时,往往选择逃避或放弃,学习目标形同虚设,追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运用成就动机理论,通过设置一些新颖并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公平竞争的环境,指导完成任务的行为路径,严格评定分数,强化实现目标的期望值与效价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武汉大学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学分、绩点和奖学金、学费及保研的联动考核机制,使学生清晰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小学生的挫败感,在学习目标的形成中往往取决于实现目标的任务极其简单或极其复杂,因为简单的任务可以保证免遭失败,或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会保全面子,减少失败感。运用动机成就理论,针对避免失败的大学生心理特点,首先确定较低的学习目标,安排竞争性不强的社团活动,采取评分标准适当降低、取得成绩及时表扬、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等方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树立大学生的递进式目标。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阐述行为动机,提出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对于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要分析原因,不同的归因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原因和非稳定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成功或失败的行为责任因素主要有个人能力的高低、个人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好坏、个人身心状态、外部环境。内部原因有个人能力的高低、个人努力的程度和个人身心状态,外部原因有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好坏和外部环境。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对发生的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可以反映其心理活动的特征,从中我们可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某大学生在选课时,发现自己期望选的课一门都没有选上,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个人能力没有被老师认可,身心状态不符合要求等,甚至产生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的想法,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在原因,其结果是情绪更加低落,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同样道理,在取得成功时,大学生把原因归为任务较容易、运气好一点、外部环境稳定等外部因素时,成功带来的喜悦会荡然无存,不可能增加自信心。通过以上分析,在实践中,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学生的行为结果有效归因,面对成功,要归为内在原因、可控原因、稳定原因;面对失败,要归为外在原因、不可控原因、不稳定原因。在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归因理论的有效运用,能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品格,使大学生顺利度过蜕变期,早日成才,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责圆梦,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目标。大学生告别家庭走向社会,大学生活是重要的驿站,在新环境中,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融入新环境,主动转换角色,增强各方面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关心关爱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33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