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经典教育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经典教育论文篇2

  浅析经典文学诵读中的和谐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 经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征。经典文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文学教育更应该从孩子的诵读开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典文学中所蕴含的和谐之意。

  关键词: 经典文学 诵读和谐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礼仪之都”的美称,倡导“和谐教育”,诸多学者大师也认为“和谐是人立足社会之本”,人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与其他诸多物种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双赢互利。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有注重以和为本的特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活字印刷表演节目中所出现的汉字就是一个“和”字,可见“和”在我们心目中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经典诵读中的现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 开展经典诵读参差不齐。

  尽管有许多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势在必行,但在考试这种充满竞争性的功利主义压力下,还是未能够开足马力进行必要的经典诵读,甚至有的学校将经典诵读完全挤出教学课堂之外。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危险做法,一是削弱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二是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存在着脱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 诵读资源严重不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典名著是一种较为冷僻的读本,自然也就很少有出版商去经营,市场上的经典名著也便成了“抢手货”,价格也就不便宜。作为学校应该正视其客观情况,通过网络、复印、传阅等多种途径来改变现状,而不应该成为不开设经典名著阅读的“借口”。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摇篮更应该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为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做积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 经典诵读时间欠缺。

  与其他诵读相比,经典诵读的名句名段,在学生的考试中很少出现,或者说所占分值太少,致使教师学生产生疏忽心理。诵读时间自然也就被挤了又挤。学生的书包中虽有诵读名著,但只是一种“填充物”。这种“填充物”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售书商的一点利益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对文学资源的一种亵渎与浪费。

  2.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2.1 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原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就是那些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诵读了经典名著也就是品味了民族的文化精华。经典名著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典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 经典诵读是学生接受和谐教育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必然会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学生的诵读过程也便是学生与书中文化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会受到鼓舞。学生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更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洗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 经典诵读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名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经典诵读与和谐教育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1 经典诵读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之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经典就是中华文化根本的根本。这体现在诸多的学术流派之中,尽管其观点各异,但是对人的关怀却是基本一致的。

  近代以来,在中华文化朝新方向发展的时候,有一种倾向,不是革故鼎新,而是弃旧逐新,甚至唯新是求。在这样的潮流中,国学一度被作为旧学而在废弃之列。因而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主要问题是“失本”,所以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即回归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回归中创新,而固本的基础就是经典。

  3.2 经典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典文化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等等,内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一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极其深入人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3 经典诵读必须从孩子开始。

  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认为,读经的时机是越早越好,文本是越文越好,内容是越深越好。小学期间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大量阅读,他们一个学期可以看几十本甚至数百本课外读物。如果其中以中外文化经典阅读为主的话,孩子吸纳的则是高层次的文化营养。由于读经的孩子阅读能力特别强,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成为他的负担,还会给其带来无穷的乐趣。有了学习的乐趣,犹如自我开掘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乃至理解能力却超越了成人的想象。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时”。孩子大量文化经典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自然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

  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又能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总之,我们在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同时,还不应该忘记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对我们教育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常言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经典诵读,时机越早越好。

猜你喜欢:

346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