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准则指南,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对规范经济事项确认和计量、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准则”是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基础
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重要的“游戏规则”之一,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银行业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本)、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本)、新企业会计准则等三大变革,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股改上市提供了可靠保障。
与此前的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体系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必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更加充分地发挥会计作用:
--突出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基本准则》开宗明义地指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容作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规定,创建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规范了财务报表列报。如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要求在附注中提供充分、及时的补充信息;要求将所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要求必须按照与年报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定期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要求披露业务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要求规范的金融工具列示和详尽的金融工具披露。
--规范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以及收入、费用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包括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部分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等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对于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等。尽管“新准则”在关联方范围界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少量差异,但在理念、内容、体系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香港会计师公会等签署了会计准则趋同相关声明。执行“新准则”将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
--弥补了制度空白。“新准则”增加了“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套期会计”、“投资性房地产”和“股份支付”等会计准则,规范了相关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规范依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资产减值的计提更加严格。“新准则”按照资产的属性,分别规定了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计提;非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主要以预计可收回金额为基础计提,不得转回。这种结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将进一步促进、规范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减值准备的核算。
二、规范确认和计量行为,是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
实施会计准则转换,建立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确保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需要将准则执行落到实处,需要规范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经营管理、日常会计确认和计量行为,即在核算、业务经营管理等层面真正实现落实准则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在报表转换等层面采用新准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重组上市以来,建设银行在准则转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参照监管要求、国际同业惯例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了新的贷款五级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办法;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本),制定了固定资产、抵债资产、坏账等资产减值管理办法和配套核算制度;根据财政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暂行规定》,制定了债券投资业务四分类会计核算规定;配合资产证券化创新,制定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会计核算规定,对金融资产转移业务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制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暂行规定,引入公允价值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上述工作为建设银行全面执行“新准则”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在核算和报告层面执行了《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暂行规定》,不仅提前消化了“新准则”实施对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前释放了执行“新准则”的工作量。
为保证全面执行“新准则”,建设银行及时推进、完成了以下工作:
--制定会计基本政策。“新准则”侧重于原则导向性,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企业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确定相应的政策选用。为统一和规范建设银行会计政策,保证“新准则”的实施效果,采用了制定“会计基本政策”的形式,全面引入和落实“新准则”。
“会计基本政策”主要根据“新准则”的规定,结合建设银行实际情况,以会计要素为主线,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政策。该政策属于建设银行基本会计制度,是制定相关核算规定和减值准备等业务管理办法的直接依据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该政策是广大员工学习和运用新会计准则的蓝本,是日常工作中会计估计、判断的依据,也是上下级会计部门之间、业务和会计之间、建设银行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平台。
--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梳理、分析“新准则”与建设银行现行制度之间的差异基础上,修订权益性投资、抵债资产、外汇业务等现有核算规定,补充制定套期保值、所得税等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定。
--修订贷款、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办法。
--完成相关系统的优化改造工作。IT技术已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各个方面。“新准则”的落实、执行,依赖于银行业务交易、核算以及相关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为保证“新准则”的落实,完成了相关系统的优化改造工作,尽可能地将会计准则的规定镶嵌在计算机系统中,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水平。
三、加强培训和内部控制,建立确保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有效机制
实施“新准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无论是“新准则”的实施,还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运用,都需要借助管理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如对减值的判断及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估价技术的应用、新产品开发中涉及的资产负债和相关损益的确认方法等,这些都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四分类、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等有关规定,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和列报提出了新的课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制定制度和完善系统仅仅是为全面执行“新准则”创建了有效平台,“新准则”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还依赖于规范的经营管理和严谨的会计核算,依赖于合理的会计估计、判断,依赖于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因此,执行“新准则”,确保财务报告质量,必须不断加强会计等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相关人员职业素养,提高会计估计、判断水平,保证会计确认、计量符合“新准则”要求。同时,需要建立、完善财务报告过程管理,加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等重点经济事项的监督、控制,建立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