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所谓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后的婴儿开始,经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一
《教育与人的发展》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教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影响因素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身体发展。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铄论、内发论。
(一)外铄论。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决定。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洛克从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行动的经验而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是人类进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而困惑人类研究自身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发展得很好,其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却发展的很差。于是,人们便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上查找原因,并构建了多种促进人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以下介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一个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
(二)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和发展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直接被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心理内容和思想面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精神环境制约着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会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包括语言文字、生产知识、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环境影响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它以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组织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位居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和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并非是万能的,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
四、结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杨艳蕾.教育学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詹瑜,王富平,李存生.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宝峰.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论教育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努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变化的新人。
[关键词] 教育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而神圣。因为构成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造就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教育和谐,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充分的人才保证。
一、教育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和谐思想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圣人”。这种知、仁、勇三者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今天所提倡的德、智、体的统一。明代王守仁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育和谐思想,他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是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即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亦即使心身也处于和谐发展之中。近现代像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和谐思想又有了一些发展和创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和谐思想在西方也很早就出现了。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就强调要通过文法、音乐、体操、舞蹈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从中受到启发,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和谐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相适应,尤其是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入的身心和谐发展,以培养受教育者中庸、适度、公正、节制等方面的素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家维多里诺等人则更加注重人的多方面教育,这在教育和谐思想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后,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裴斯塔洛齐还提出了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体育、劳动、德育、智育等全面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教育和谐的问题,他的有关教育和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发展;第二,人的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不屈从于任何强加给他的活动与条件,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第三,把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结合在一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就必须给予全面发展的教育,他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东西方的哲人、思想家、教育家都看到了教育和谐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纷纷对教育和谐的内涵作过深入的探索,并将教育和谐作为教育的理想境界予以不懈地追求。
二、教育和谐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和谐的理念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既批判地吸收了东西方传统教育和谐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美学的合理内核,基于教育的整体观,更加强调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的统一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在思想、认知、情感、意志、人格诸方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个体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并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必须在知识储备、身心素养等方面和谐地全面发展,而这恰恰是教育和谐所追求的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和谐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自身的和谐,而个人自身的和谐又包括身心和谐与人格和谐。作为受教育者,保持身心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尤其是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质、卫生与健康训练,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养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所造成的心理疾病及其伤害更是触目惊心。教育和谐要求教育者要十分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为它认为积极、健康的情感与顽强的意志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动力与保证,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幸福生活、身心健康、减少疾病、保持人际和谐的必要条件。人格的和谐则着眼于培养健康的人格,教育和谐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逐步形成。
教育和谐还将个人与外界的和谐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倡导的个人与外界的和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受教育者必须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和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二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受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身体力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三是个人与文化的和谐,受教育者要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四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受教育者要学会共处,要培养相互尊重、包容、体谅、帮助别人的品格,融洽处理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协调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和谐既注重受教育者与社会、自然、文化、道德等个体与外部方面的和谐,又注重受教育者在身心、认识、情感、意志、人格等个体内部方面的和谐。教育和谐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实施教育和谐,必将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努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和谐就是努力创造最优的育人和成才的环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机会,因此,推进教育和谐全社会都责无旁贷。
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十分重视和支持教育和谐,要把教育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加以规划和落实。政府除要为教育和谐加大投入,提供各种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之外,还应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引导和规范,以确保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前,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发展不平衡、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只能依赖政府来进行引导、规范和宏观调控,光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体制、教育评价方式、教育发展预期目标和方向上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早日加以解决,教育和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服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指导、监督和考核,对学校的评价和考核应从以往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或升人高一级学校(包括名牌学校)的人数来排“英雄”座次的怪圈中走出来,重点考核学校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学生是否真正得到了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得到用人单位和全社会的肯定等。这些评价和考核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复杂,但是对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和谐肯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再次,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构建教育和谐的主力军要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和谐。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要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株花木都充盈文明的气息,每一块石头都含有文化品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们身临其境,能感受出文化的薰染,感觉到环境在育人。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是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课程设置应涵盖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德、智、体、美、劳不可偏废。当然,它们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可以有所侧重。教学方法是培养人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借助于各种手段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各级各类学校应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出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努力走向教育和谐的康庄大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然,家庭和社会在构建教育和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起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由成人社会构建的,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因此,推进教育和谐,家长和全社会也必须有所作为,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并注意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作为社会必须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和规范现代传媒,弘扬优秀传统,传播先进文化,努力创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近,胡锦涛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概括精辟,寓意深刻。“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一个知荣、明耻、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逐步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杨伯峻.论语译注:究问[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守仁.传习录:右南大吉录(19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三
《浅谈音乐教育与人的早期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早期音乐教育与人脑的发育、感知、注意、记忆、联想与想象及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直接联系,说明音乐教育对人的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音乐 早期教育 大脑 发展 音乐教育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儿童时代的潜力是很大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以后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大脑的发育在出生前已经开始,婴幼儿时期脑的发展比身体的发育要迅速许多。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9个月时为660克,相当于成人的三分之一,2岁至3岁时为900-1011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为1300克。人脑的发育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完成,特别是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开发脑的潜能应主要在学龄以前进行,早期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完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由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新生儿最初是以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适应周围环境的,以后逐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而聆听音乐是以反射活动为基础,包括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因此聆听音乐对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般来说,大脑左右半球在音乐活动中分工与配合的关系十分复杂。神经学家认为右脑控制感情和直觉,同时又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用音乐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音乐活动不仅可开发人的右脑,还可促进左脑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均衡发展,使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二、音乐可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源于生命、源于自然,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跑步等各种运动无一不是音乐的蓝本,内心各种细微的感受也无一不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正因如此,人对音乐的感知绝不会只停留在听觉上,而是在听觉的带动下投入整个身心,使身体的运动与旋律、节奏产生共鸣。婴幼儿聆听音乐不仅可促进听觉和运动觉的发展,还可在有意或无意中丰富内心的情感感受。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知觉的发展,早期感知觉的充分发展对人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据临床观察,听轻柔的音乐可使胎儿安静入睡,而听节奏鲜明、强弱对比强烈的音乐会使胎儿躁动不安,可见胎儿的内耳在妊娠中期已经完全发育,可以对各种声音有所反应。这个时期与胎儿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声音来进行,聆听轻柔优美的音乐有利于胎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听觉、视觉的发展,还可促进触觉和运动觉能力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龄前期的儿童(4-6岁)已具备从事音乐活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可使幼儿在听觉和触觉之间建立联系,十指的运动不仅可起到健脑的作用,还可使手指的神经感应产生灵敏的感受性,提高指尖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产生触觉思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音乐可增强注意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生儿的注意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注意的发展开始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集中,但很不稳定,1岁以后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状态。在前幼儿时期逐渐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欣赏者随着乐音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保持注意力相对稳定,才能对乐曲有整体感,才能基本了解乐曲的情绪及其意象。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婴幼儿注意的形成和提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至于音乐的表演,无论是视谱、练习、演唱、演奏等都要求演唱、演奏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出差错,使演奏或演唱中断。事实证明,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演唱或乐器演奏)的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紧张性比一般的同龄儿童要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音乐可增强记忆力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有了记忆,人类才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呈流动状态,随时间的流逝而逝去,它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同一时间完整地展现在人的面前。因此音乐在人脑中呈现形象必须以回忆为基础,聆听音乐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力。从事音乐欣赏和音乐演奏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视奏、视唱过程中培养人的视听觉记忆、情绪体验记忆、动作的运动记忆以及词语方面(歌词)的记忆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音乐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和联想,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将无法发展,更没有科学和文化的产生和繁荣。音乐是人的丰富想象力的产物。音乐和语言同是情感的载体,而音乐的无语义性使得它成为最自由的艺术。音乐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聆听音乐应是培养婴幼儿想象和联想最有力的手段,因为音乐是以形象表象为内容的,聆听者必须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音响在脑中呈现出造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可以不受词语、概念的限定,不受感知经验的制约,同时音乐的无语义性还有助于幼儿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欣赏中人的想象、联想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证明,经常在音乐世界遨游的儿童明显显示出比较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
六、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音乐不仅能启迪人的智慧,而且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相当作为。如聆听轻柔的音乐可稳定婴幼儿的心率、平和情绪,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和愉悦,有利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等。在音乐训练中能够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感受能力、理解力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早期音乐教育应主要以营造音乐氛围和环境为主,必须做到适时、适量和及时。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必须在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实施。比如,婴幼儿的注意尚属无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阶段,聆听音乐或音乐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且应注意动、静交替,内容安排要具有吸引力,丰富多彩。婴幼儿的学习应以感性积累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讲授、分析等方法,应更多地采取游戏的形式,依靠自身的体验和参与动作来获得经验。
猜你喜欢:
3.教育基本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