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农村的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问题越来越多,表现日益凸显,家庭教育缺失严重,教育状况让人担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留守儿童的家庭照顾》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很多。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而言,对他们教育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仅从留守儿童的家庭照顾方面进行相关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感关怀

  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时代发展都有着莫大关联。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口的快速流动,其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2013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了26261万人,大部分是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他们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由于他们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和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这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仍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为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城市是人口主要的流入地,而东部的农村地区却是人口的流出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按人口分得相应土地,受当时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家中的成年劳动力几乎全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剩余劳动力,那个时候农村中人口流动频率低,流出人口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解放出大批的劳动力,这一变化加快了人口流动。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工资的提高,而土地生产投入的加大,很多青年人“放弃”家中土地,选择外出务工。笔者老家是东部地区的某个村庄,走在村中很少看到青年人,特别是男性,“三八、九九、六一”部队已是村中的主力军。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土地的收入已满足不了家庭的需要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近几年来,笔者发现村中留守儿童数量增多,他们的留守监护人由母亲慢慢转移到祖父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他们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常的生活起居由他们照顾。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虽然很多父母选择离家较近的工厂上班,严格的休假制度,使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甚少,在他们的童年中爷爷奶奶是陪他们时间最长的亲人。面对这样情况,很多父母的眼中流出无奈的眼神,他们表示现在生活压力比以前要大,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支出增加,趁着现在年轻体壮只能选择外出务工;为了弥补对孩子的愧疚,每当他们休班回家时都会尽量满足孩子,无论是金钱上还是物质上,孩子的各种要求他们都会答应。但是这种状况不利于孩子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表示:每当孩子的父母休班结束离开后,孩子都不听管。父母内心的亏欠,希望通过物质补偿孩子,但是这种做法有它的弊端之处:物质的丰裕给孩子带来短时的高兴,他们拿着父母给的金钱随意花费,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没有规划;他们也不会考虑这是父母辛苦挣来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爷爷奶奶是孩子生活中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照顾,老一辈人只注重物质上的满足,很少关心他们的精神方面。虽然现代通信很方便,父母可以和孩子通电话,但是言语上的关心比不上他们身边的陪伴。大众传媒的普及,通讯工具的发达,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然而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无法判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屏蔽”的,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答案,不在身边的父母也未能及时引导,因此他们很多深陷迷茫当中。多数孩子的爷爷奶奶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当孩子遇到课业问题时,他们却不能解决;所以很多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很高,但是正确率却很低。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上保证也需要精神上的引导。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生活所迫他们没办法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必要的情感关怀,及时的问题解决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愿父母回家看望他们时,不再仅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多对孩子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更关系到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作为一名乡村老教师,我们深谙一名老师的使命。《一个也不能少》虽然是一部电影,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而言,对他们教育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校组织相应的教师志愿服务小组,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照顾。以此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孩子作业的完成,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是让孩子心智成熟起来,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能够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孩子长大后能够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家庭照顾更多的是面向孩子的心智成长,但也不能忽视远在异乡的孩子的父母的作用,我们要定期组织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彼此的倾诉,而是一种分享。这种分享能够战胜距离,不能因为距离阻滞了浓浓亲情。另外,我们也要积极寻求社会组织的帮助。作为一名乡村老教师,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还能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陆福兴.留守儿童能否留住农村社会的安宁.中国农村研究网.

  [4]农村留守小孩现象透视.中国农村研究网.

  [5]丁杰,吴霓.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研与决策,2004,(1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叶敬忠,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很多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被迫成为留守人群。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棘手问题,这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班主任

  留守儿童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拿我校来讲,生源来自周边11个村组,全校有6个年级,13个班,班班都有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不好管教”也不是子虚乌有,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过多纵容,使这部分孩子行为上完全不受约束,思想上的发展变化也无人问津。起初,我在班里“约法三章”,制定出一整套班纪班规: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不该做,为什么?原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很快进入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做不到。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知达不到一定高度。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上,最需要有人从旁协助、指教,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会及时指导,在家庭中同样需要家长的监督。但因为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他们除了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外,还要忙于耕作,加之身体、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本顾不上太多。孩子生活单调:作业、电视,电视、作业,大点儿的还偷偷去网吧、游戏厅,置作业不顾,安全也成了一大隐患。在学校里老师监管,出了校门老师忧虑,总要想方设法保一方平安,责任重大,怎能视同儿戏?“安全”二字也就成了我们班主任的“口头禅”。这个时候,就得转变角色,把校外安全教育落实到人,以村组、左邻右舍为单位,指派专门负责安全的信息员和老师保持联系,每天放学前10分钟讲安全,和科任老师齐抓共管,次日上早操前清点班上的人数,看看有没有缺席,如果有就立刻和家长取得联系,询问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后方可放心。

  在详细掌握班级学生到校情况的基础上,具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并做细致记录。因为只有深入留守儿童中间,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我们班一位成绩一向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段时间中午到校很迟,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进教室,前脚进教室后脚铃就响了,有一次她还迟到了,但这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能按时到校。于是,我就找她了解情况。原来,她每天中午要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刷碗洗锅,而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又比较晚,所以中午上学常常是争分夺秒。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在确定只是生活习惯,并没有其他问题后,主动与照顾她的爷爷沟通,商量把午饭时间稍微提前一点,并在班上表扬她是个能干的“小大人”,很快她就又能按时到校,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对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主动找每个同学聊天,课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平时不摆凶巴巴的面孔,不做冷面裁判员,而做热情欣赏者。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相处,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一起商量,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结合家访,这样便有了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最后再加以分类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为三大类:(1)过分外向型,特别调皮;(2)过分内向型,默不作声;(3)时而外向时而内向的学生。针对每一类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例如特别调皮的学生聪明、好动,爱大呼小叫,做鬼脸出洋相恶作剧,归根结底是期望引人注意,得到重视,这也是他们内心感到孤独,缺少关爱的一种表现;而默不作声者,或多或少有些胆小、自卑,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安全的范围,而对外界关上了门;第三类学生是最普遍的,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一旦老师表扬了他,就开心一整天,自然活跃;如果老师批评了他,就会不高兴,没精打采像丢了魂似的。

  首先,针对这三类学生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第一类学生从言语、举止上多鼓励他们,爱表现的学生,多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扬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虽然答错了,但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并大胆发言,你很有勇气!”“你的表情太丰富了,以后一定是个表演艺术家!”等等,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定,但表扬后应对错误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绝不纵容;第二类学生,则从书面上多与他们沟通,因为过分直接却空洞的赞扬可能使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反而受到伤害,适得其反。对待他们,更要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诚。比如,我班一位同学,有次我布置作业时他走神了,结果交上来的生字作业多抄了一课,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比别人多一份努力,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收获最饱满的果实!”果然,在这以后,这位平日默不作声,成绩平平的学生,一跃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谁都会讲,但是讲得好不好,就要看你的真诚有多少,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其次,强调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与家长之间多通信,少打电话。写信是一种精神交流,而电话则更倾向于数字信息的传递,声音没有延续性,一旦过去就不好保存,而且因为条件限制,也不好实现。但信件只要妥善保管,是可以长时间留存的,而且想再看打开就可以。文字因为它的特殊性,使大脑可以有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心灵鸡汤。它比电话更有人情味,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也更真实,这也是文字的特殊力量。考虑到父母工作可能比较忙,学生也多以学业为主,通信周期不用过于频繁,两周甚至时间更久一点。其实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能够持之以恒,直到与孩子见面,这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早些年因为进修,与自己的孩子两地相隔,就是主要以信件来维系和增加这份亲情的,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电话,但我们只有在重大关键时候才通电话,两年分别的漫长时光,这份思念与牵挂就凭借鸿书千里相传,每每在收到信的时候,自己和孩子像是可以亲手触摸到似的,就感觉亲情关爱没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反被牵得更紧,拉得更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应只注重在物质层面上,与他们的沟通也不应该停留在快速、便捷却冰冷的通讯方式上,而是返璞归真的心灵沟通与一封封亲人之间相互诉说的家书上。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计较措辞的优美,哪怕只是讲述一日三餐,说说想念,但它却是简单又深刻的,它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行动的付出,不是只言片语或笼统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它需要社会的关爱机制,需要的是一颗拥有慈母般的心去滋润养育。因为时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还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天地。

221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