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2)
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
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
摘要:中国文化复兴之潮汹涌,对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作者从高校音乐教育的角度,提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需肯定和提高观点,并加以论述。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歌;文化特质;多元;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21世纪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大国意识”空前高涨,人文意识对方方面面的渗透,都不断传达给我们这样的认知:“文化”正是我们立足国际舞台的强大身份背景,是我们与世界对话、交流的重要语言。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讲,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技能型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如何让即将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能免受浮躁功利心态的影响,建立理性、乐观的就业观?如何使繁重课业压力下的学子们塑造一个和谐、尚美、包容、达观的精神世界……人文教育正是教育者最理想的助力与推手,而民歌的学习在其中表现出哪些优势呢?
笔者在所从事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尤为深刻地体会到民歌在现代教育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民歌以真动人。这个“真”表现在民歌是创作者和演唱者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它总是浸润着人们独特的性情、审美习惯以及和自然生态的紧密关系;这个“真”还表现在民歌的演唱,“‘生’于本能和自身的生理条件,‘成’于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审美的影响,人们质朴地追求‘唱起来顺当’‘听起来悦耳’”。无需系统技术、唱法规范,在群众的耳中自有优劣之分。对于城市里的年轻人,耳边充斥着情感虚拟、表演刻意、技巧高超的甚至电子修饰的歌唱;民歌的聆听――那特有的真挚、朴实所带来的新的听觉感受,能够带来的是亲近自然、荡涤心灵的美好体验,从而扩展出一种求真、不媚俗的审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从感性向理性深入。民歌的文化特质中所蕴含与折射出的和谐、乐观、勤劳纯朴、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与精华;其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在时间长河中始终忠实反映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状态。通过审美听觉的扩展以及内心的感受,使青年人感受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以及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对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熟悉和亲近本土文化,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可借此吸引更多年轻一代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本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再者,民间歌唱的丰富多元特性。民歌的多元性表现层面相当丰富,包括地域的、民族的、时代的、功能的、唱法的……而以上种种又都取决于文化形态的多样。将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就是它们天然且鲜活的生命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其突显出的现实意义是:艺术领域需要强调情感、个性的回归,而不应偏颇于“重技轻艺”的绝对科学主义;文化艺术还是应该“百花齐放”,避免单一化的“一枝独秀”。这是从事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更应该引以重视的。
不可否认,民歌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需求是相适应的。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文化平等、多元的世界,培养心灵的丰富及敏锐的感受力能使我们更和谐地与世界相处和互动,使我们抱有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与不同的文化群体进行对话。美国学者盖伊对美国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是这样认为的:“学校应该教学生真正地将文化和民族多样性作为美国社会标准和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接受。这就意味着应该接受真实的、不同民族群体的知识,并培养适当的对于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体系的态度。应该接受不同民族群体存在的权利,理解民族群体的生产类型的有效性与可变性,扩大个人在自己社区和其他社区中有效运作的能力。”②这段话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
进入20世纪的中国,那一段因落后而备受屈辱的历史,使得对西方列强掠夺之耻痛及对其文明之崇尚,成为了国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印记。这一社会思潮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而达到高潮,更对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诚然,对先进科学的学习毫无争议地极大推动了我们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吸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丰富并增强了与友邦对话、交流的手段和能力。
长期行于“西方模式”轨道的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显露出愈来愈多的不适应,最为突出的是没有能够在教育对象中普遍树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重视,甚至在年轻人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意识缺失的现象,这对教育本身固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提出了强烈的警告。世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全人类共同追求和平共存;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应该遵循弘扬自主文化、多元吸纳、和谐发展的方针和方向,吸收多民族文化共同构筑课程体系,不是附庸和点缀,而要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夯实青年人的华夏(多民族)文化底蕴为前提,再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多元文化领域;让他们建立起承续民族文化根脉不断,维护多元文化平衡,追求文化发展创新的自觉意识。借用一段话来表达笔者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感受:“各民族创造的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像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沉积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综合体现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们成为人类推动文化创新与持续不断的不竭源泉”
将本土的音乐文化作为大学音乐教育的主体,对于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来说,还是一个需要多方付出努力来实现的理想。相信在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复兴与弘扬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民族音乐资源会越来越深入到高等教育院校的文化讲堂,并以更为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认同,而民族歌唱艺术将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座宝藏。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1).
[3]萧梅.一个世界,多种声音[J].音乐与表演,2000(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