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教育论文(2)
浅谈中美教育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
[摘要] 探讨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教育规划的差异,分析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育模式 基础与创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适应社会并成长为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法以传承不同的社会文化。探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有助于加深教育模式的改革。美国的教育代表着典型的西方教育模式,而中国的教育则代表东方传统教育模式。本文比较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和教育规划方面的差异,对其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教育观、知识观的不同引起的教育效果的差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美两国学校教育中最明显的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界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普遍使用。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中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的领域. 开发那些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考不过中国学生,而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逊于美国学生。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会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美国教育不设立固定模式,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鼓励学生创造。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让学生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仿,其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与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则,先定框框预设规范,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规范。所以,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基础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就本质而言,基础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中国模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创造性较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应却大大超过反面弊端—基础知识的扎实巩固。因为,模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模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水平为典范,即以最高典范绳墨之,精英教育实为必然内涵。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自然包含望圣成贤的期待。模式教育虽因规范化对自由有所限制,对创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整体水平还是有所保持。尤其经过刻苦的重复性训练,后天习得的东西化为本能,并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升华为难以企及的技能。否则,何以中国学生在欧美多有冒尖?杨振宁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比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长”,但他最后的归结是:“总体讲起来,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所训练出来的人还是要占一些便宜。”[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教育规划的不同导致教育效果的差异
应该承认,学习毕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能从中得到乐趣,至少须等到知识稍有积累的中学阶段,不可能一开始就对学习充满兴趣。从幼儿园开始,教育所面对的主要难题还是惰性。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标准严要求相对有效。“玩中学”固然好,可效率终究不如“正规学”。无论如何,天才出于勤奋,投入决定产出,这是铁的规律。精英教育一开始就强调勤奋,大方向是正确的。尽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即创造性方面较为弱化,然利弊相权,还是利大于弊,得大于失。从整体教育质量而言,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强于美国。如果中国能设法弥补在创造性方面的缺陷,在教育规划上并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弃中就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诚然,我们现在高精尖人才不如美国,那是由于反右和“”的历史欠账。一般人才成长需要30年的周期,整整耽误了一代人,当时的失误仍需现在还账。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已大幅度赶上来,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备相当实力。事实是如果不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质量过硬,西方学校也不会对中国学生特别慈悲,不会法外开恩给奖学金。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硬件缺乏,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实验室设备的不足,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硕博阶段的学位教育。1985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学金之所以尽出美国,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国完成,,应归功于美国对基础及科技硬件的投入,他们资助那些优秀杰出的人才。此外,就是美国高校的教育思想。那位闯入华尔街的哈尔滨女生陈磊,以其在美国4年大学亲身经历概括道:“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远不如我国,可是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的独立空间非常大。美国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美国学生往往都学到凌晨四五点钟,甚至通宵。”[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美国教育强调“宽、松、活”,中国教育强调“窄、严、僵”。前者培养大胆强调自信,但副产品为傲慢;后者培养谦逊与谨慎,但副产品为胆怯,易导致自卑。美国学生问题多多,中国学生少问甚至不问。美国学生将已有的基础性知识视为标准化生产,不愿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问题。美国法律系的学生习惯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喜欢以探讨和提出问题为主,注重给学生表现和表达的能力,即“show and tell”。当然这也有弊端,忽视基础知识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层次的。我们的狭窄严僵,却换来了扎实的基础。无疑,学习灵活与开拓,总要从学习基础为起点。所以,两弊相权,中式教育也输不到哪儿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收获而言,中国的刻苦训练式的学习固然痛苦,然而产品的优秀率也高,西方沙里淘金式的教育,过程自然轻快宽松,收获也少。从人己关系上,美式教育重视尊爱自己,中国教育则强调尊爱别人。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尊爱自己本为天性,毋须后天培养,越过尊爱自己,或以尊爱别人包括尊爱自己,那么层次更高,也更利于社会的安宁团结。然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尊爱自己实为尊爱别人的基础性前提,而且两者存在相辅相成之关系,仅仅尊爱别人并不直接等于尊爱自己,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尤其在思维能力较弱的儿童阶段。因此,小学阶段要侧重培养尊己,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尊人,这样庶几可以避免偏废。
参考文献:
[1]吴正恭,《中美教育优劣谈》,载《新民晚报》2002年7月11日.
[2]《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5日第4版“闯入华尔街的中国女孩谈美国大学教育”.
作者简介:
李向红,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浅谈中美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4.中西教育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