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为题的论文(2)
中学教育为题的论文
中学教育为题的论文篇二
《中学音乐教育探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而音乐教育又由于它具有取材广泛、灵活性强、生动形象、富于激情、学生易于接受等自身特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方法
音乐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地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度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为艺术学科中的音乐教育,以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精品为内容,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发展其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来促进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然而,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而且还可以保护调节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小学生一般都很爱好活动,善于模仿,易于幻想,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点。如果能巧妙地利用优美的音乐,就能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这个年龄易激发的兴奋得以调节与疏导,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第二,开展音乐教育能有益于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并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对音乐的学习是浪费时间,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
第三,开展音乐教育能塑造中小学生的精神人格,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的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在“有声”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无声”的人生的启迪,更好地培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的人才。开展音乐教育能帮助中小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熟悉我国的世族民间音乐,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二、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1.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施教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对他们的音乐教学要抓住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有的放矢。中学生时代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时期,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着他们特殊的超越意识。优秀音乐作品表达着人类的信念、理想、抱负与情感,是心灵之声,它能满足中学生探索人生的内在需求。因此,音乐欣赏应成为中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学音乐欣赏活动,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形成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认识并逐渐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节奏、旋律、曲式、音色等要素及情绪;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自然会爱听、多听,长此以往就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色。学校是中学生能听到丰富艺术音乐的重要场所,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他们接触各式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的影响,他们的音乐能力、情感、性格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考虑他们发展的共同特点,使教学进度、深度适合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音乐专长。对此,教师一方面应重点搞好集体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对那些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音乐水平,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使他们成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后备军。
3.音乐的电化教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电化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学生不仅向老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向更多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学习。如今,以幻灯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教学,被广泛地引入音乐教学领域,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就可创设音乐环境,可以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但老师对学生应加以指导,不能盲目地去听或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自觉抵制社会上格调底下的音乐作品的影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五、校园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校园艺术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展现审美教育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是打造音乐教育多元化的重要阵地。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如声乐、舞蹈),为音乐教育的拓展开辟了崭新的平台。学校艺术社团的开展(如合唱队、音乐剧社),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范围。学校艺术比赛和活动(如校园卡拉OK比赛、艺术节),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校园辅助音乐设施的开发,将有利于音乐教育的全面推进。如建立“音乐网络图书馆”,将音乐的文字、音像资料按照类别划分,形成校园音乐文化库,可为爱好音乐的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信息环境。此外,校园音乐是对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一种映射,如我校开展“校园歌曲大家唱”活动,挖掘出很多优秀的校园歌曲,有选曲填词的改编作品,如《我爱我班》;还出现了原创校园歌曲。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在校园艺术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音乐教育渗透,可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能共同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在校园文化的美感熏染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来进行审美知识、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辐射,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去,从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此外,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音乐教育与这一精神的树立与存在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丰富感情、高尚情操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中学教育在学生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学音乐教育,站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中学音乐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这块广袤的田野里,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于润洋.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人民音乐,2009,(01).
[3]王双有.贴近生活 参与生活[J].中国音乐教育,2001,2.
中学教育为题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