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学论文
论中国教育学论文
中国教育学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在21世纪,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教育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国教育学论文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摘要:中国教育学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在21世纪,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有多种途径:系统梳理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和创造性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学,进行教育创新实验,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理论有效指导教育创造活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学学科建设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教育学”一词频频出现,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呼声不断高涨。然而,“中国教育学”概念还缺乏准确的界定;如何建构“中国教育学”的思路也不太清晰。笔者试图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来建构中国教育学,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国教育理论对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中国教育学,目前有三种理解:一是“中国”的教育学;--是“中国化”的教育学;三是“中国性”的教育学。在这三种观点的背后,隐藏着对我国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评价、教育学发展的路径判断及其发展前景的期待。第一种理解是“中国”的教育学。这是从教育学产生的地域性来说的,与美国教育学、日本教育学、外国教育学等相对应。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试图研究教育学的中国源头及其演变,建构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强调教育学理论的中国背景以及中国效用;极力批评用国外教育概念、术语、理论框架表达中国的教育思想;特别期待通过中国教育学家的自主创新来建构教育学。这种观点的优点就是强调了中国教育学产生的民族文化逻辑和本土实践基础;忽视了教育学理论的共性和国外教育理论中先进性,多少有些固步自封或排外意识。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的存在不能自我证明,必须在与国外教育学的比较中、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在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实践的贡献中才能不断被确认。第二种理解为“中国化”的教育学。大多数学者认为体系化的教育学产生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国教育学,从总体上讲是‘舶来品’。”“引进是教育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中文“教育学”一词也是翻译介绍的。当然,“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是重建本土教育理论。这种观点隐含着国外教育学(主要指欧美的教育学)水平高于中国,其原理适合中国,中国应对国外教育学进行吸收、借鉴、运用和改造。显然,将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学作为中国教育学的主要建构方式是有缺陷的。第三种理解是“中国性”的教育学。“中国学者应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世界性的贡献。教育学的世界宝库中应该有中国的原创性成果,为此,中国教育学人也要为中国教育学界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学界交流时能平等对话、交互影响作努力。”“中国性”作为一种教育学学术上追求的自我定位,是以国际学术界为背景,以教育理论发展逻辑为导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理论特性;是从教育创造人的整体生命和教育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社会需求出发,站在人类教育学发展的制高点上,在与中国教育实践的互动中,追问并解决困扰当代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中国教育学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力量,在世界教育学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这种理解并不否定教育学作为人类教育智慧的共性,但更强调教育学对中国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语言特色和教育实践的特殊性的反应。本文认同并坚持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动力作用和认识人与创造人才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创造学。就教育与外部关系来说,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是动力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首先,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如信念、智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教育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领域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再次,教育不断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提供发展的可能。因此,中国教育学应该研究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教育如何有效发挥动力作用。就教育内部关系来说,教育的本质和过程就是在正确认识人的基础上,使人人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离开了认识人。教育就可能工具化、异化人的本性,因此,认识人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的基本过程。但认识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发展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中国教育学就是要揭示认识人和创造人才的规律,为科学地、道德地、艺术地、有效地创造更多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中国教育学是人本教育学,是真善美的教育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学说。它具有历史性和根源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全人类性和世界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特征。
二、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之必要与可能
中国教育学是世界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中国教育理论走向世界的必要性
第一,在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过程中,增强教育竞争力需要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当今世界,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竞争正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教育竞争。教育竞争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l世纪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教育竞争力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无法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与中国教育理论的滞后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中国的教育理论必须从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生产一流产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角度不断创新,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中国教育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输出还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中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教育理论创新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意义。现在我国教育的实践是世界最大规模、多样化的,尽管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学术的国际影响力非常低。面对西方教育学的强势话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教育和教育理论由弱势地位走向优势地位,并最终能在世界教育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既是中国教育学摆脱被西方教育学殖民化的尴尬境地的惟一选择,也是中国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中国民族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内涵。
第三,全球化时代需要教育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需要丰富和发展世界教育理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学应该贡献出中国自己的关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和思想。全球化时代,不仅提供了中国全面了解国际教育理论的机会,也为中国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论水平提供了契机。中国教育学不能“自说自话”,必须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相比较参证。中国教育学只有以整个人类未来发展为背景,对未来世界教育的性质、方向和进程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实现中国教育学“知识转型”。才能主动参与全球“教育话语争夺”的过程。“—个偌大的中国,一个拥有最多教育人口的中国,一个进人了21世纪的中国,不能没有原创的教育理论。”
2.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先进的教育学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只存在“谁领先”的问题,而不存在“谁所有”的问题。捷克的夸美纽斯、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美国的杜威、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都以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影响着世界。我们有5 ooo年的文明历史,有悠久的文化,有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宝贵的教育学的遗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积累了大国办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国教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轨迹来看,中国教育学的理论特质具备了逐步走向世界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中国进步的教育理论是世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世界各国更好了解。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中科学的、先进的成分是人类教育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论语》中的完人思想、《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大学》中的“大学之道”等。这些理论不但指导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也影响了一些与中国交往较多的国家的教育实践;不但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现代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真知灼见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嵌入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也成为世界教育学的宝贵遗产。孔子就被评为世界十大古代教育家之首。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界涌现了一批光耀世界的巨星,如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他们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但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而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教育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中,不仅存在中国人对教育特有的价值结构,而且也存在中国教育哲学和一系列中国教育制度创新。揭示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论可以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中国教育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世界进步的教育理论,增强了世界性。自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到“世界结构”之中。中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在被动或主动地实现了国外教育学中国化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进行着中国教育学的世界化;这种双重建构与转化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教育国际化的加速而变得更加明显。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世界进步的教育思想,为世界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当今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首先,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开启以来,中国和国外有着较大的文化落差,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教育学的重要建构方式。中国在学习国外教育学的同时,促进了人类教育学的中国化。但任何外来教育理论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取决于其本土化程度,取决于本土教育传统的包容性和现实需要的适切性。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之所以能深刻影响中国教育理论,就在于它内含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人本理想,并迎合了民主革命的时代需求。中国教育学在学习西方时,中国教育传统的合理内核中已经融人了国外教育学的合理成分。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受到王阳明哲学和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双重影响。其次,通过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中国教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点。国外的许多教育理论都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和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学、日本的《教育的理论问题》(大河内一男等著,曲程、迟风年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现代教育学基础》(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美国的《美国教育基础》(范斯科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等,大量吸收了人类的教育学知识精华。不断学习国外的教育理论,使中国的教育理论具有了时代特色,增强了中国教育理论的活力。再次,近些年来,中国教育学者始终坚持中国问题取向,通过不断反思,使中国的教育理论具有独立品格。如20世纪80年代对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反思,90年代对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反思,21世纪以来对教育学“中国化”与“本土化”、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的反思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教育学对话也越来越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的路径
如何建构中国教育学,有的学者提出“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有的学者提出立足于中国教育学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人文底蕴,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学体系”,“走向世界,形成文化比较的能力”。我们曾提出过建构的主要思路。在这里,我们从中国教育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角度,提出通过建构教育创造理论来建设中国教育学的新思路。
1.开展教育创造理论研究,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学派
现代教育理论的灵魂是创造,因为人是创造世界的动物,创造是教育实践的本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揭示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教育实践智慧,将个别的、具体的教育智慧抽象上升到人类可以共享的创造理性。中国教育理论要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理论,不仅要揭示教育创造的本质,而且要探索教育创造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当然,教育创造理论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类教育理论的总称,包括幼儿教育创造理论、青少年教育创造理论、成人教育创造理论、特殊儿童教育创造理论等;也不是教育理论的最后形式,它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百家争鸣,进行实质性对话,将是中国教育学的重要生成机制。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先进的教育思想,探寻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教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经验和中国现代的教育学学科建设成就。“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是有连续性的,决不可能“横空出世”般地产生中国教育学。我们不能离开已有的教育学传统另创中国教育学。”“只有在总结了我们的教育学的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后,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进口教育学’,而有‘出口教育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用中国的语言和创造思维,建立中国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对教育实践作利学抽象,进而形成概念、揭示规律和建立理论体系。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中国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
理,并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统一整体的灵魂。中国教育学的核心是教育创造理论,它揭示的是通过真善美的教育过程来创造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教育理论是教育创造理论的一个方面,只有用教育创造理论指导创造教育活动,才真正使教育在适合人的创造本性基础上培养人的创造素质。
再次,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中国教育学建立的制度保障。除了社会科学的一般规范外,特别需要研究者转换角色,脚踏实地。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必须有“教授”、“学习”与“创造”统一,知行合一,生命与学术合一的思想理论方法,以及面向实践、深入实践的教育研究行动,由西方教育理论的盲目追随者转变为反思性的、自主性的思想者;由从不关心中国文化身份、政治认同的教育思想消费者转变为直面中国文化与政治需求、直面中国经验、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的教育理论生产者。西方教育学研究的实践品格、语境取向、主体参与精神以及人性化立场(即始终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相对于它的具体内容而言,更具跨文化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完全可以为中国教育学借鉴和利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后,努力建设中国教育学派。创立学派是中国教育学理论创新的组织基础和理论平台。只有在各种学派不断建立和涌现的基础上,才能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学术传统,真正地完全建构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构成学派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人物的代表性和研究的群体性;其二,立场的一致性和发展的脉络性;其三,学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对话性。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基本路径:教育研究者个体的持续学习、长期思考、理论创新、知行合一,教育家群体理论创造与教育实践创新统一。其中理论创造包括传统教育理论的系统提升、教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国外教育理论的文化转换、多学科理论的聚焦突变;而实践的创新则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行为的一致性变化。目前,最关键的任务是:教育理论研究主体要有明确的学派意识;尽快形成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术传承机制的研究团队;构建教育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教育学理论创新、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模式;持之以恒地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和重大课题。
2.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教育创造实验,不断凝练成功经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学的持久的创造性实验是教育理论诞生的现实沃土。赞科夫20年专心从事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杜威为了实践其“进步教育”之理想,曾十几年如一日全力在芝加哥创办实验学校;陶行知先生为了实现其教育救国之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心组织并开展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等等。这些扎根于教育现实中的实验研究成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教育创造实验是通过创造教育条件,改变教育主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其创造态度、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所有教育实验的总称。教育创造实验不同于创造教育实验,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更主要的是指导思想和实质不同。目前,大多数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大盲目性和很强的功利性;在外在的“创造学”理论指导下,去完成“给定”的创造教育任务,没有体现人的创造本性和教育的创造本性,可能忽视或压制教育实验者和实验对象的创造性;其成果仅是创造技能的作品,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而不是有创造性品格的人;其评价标准也只是通过考试呈现的创造知识、通过物化体现的创造作品、用量表检测的创造性能力倾向,而不是内化为人的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地生活。我们认为,教育创造实验应该变成一种共同的教育愿景和普遍的教育行动方式,教育创造实验应体现思想理论与方法论的科学性、创造性;教育实验过程应该充分释放和展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活动的内容、方法的创造本性,不断发展人的创造本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要创造性地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智慧、思想道德、能力与技能以及优良的行为习惯,更要进行创造,即创造新知识智慧、新思想道德、新能力与技能和新行为习惯等等。
3.用教育创造学原理和方法指导教育创造活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重塑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品性,是其发展的必要途径。“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中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规引中国人的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学发展水平不高,除了受外来教育学的影响和国内意识形态的左右外,主要是缺乏对具体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内在发展需要的原创性研究,没有形成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
要使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双向激活,关键在于课堂革命、教室革命。因为教室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课堂创造是师生生命能量增长的源泉,一切理念要通过师生的主体活动才能起作用。中国教育理论不仅要关注宏大的教育叙事,更应该关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态、师生关系、课堂的共享和共创问题。科学认识教育教学中的人和深刻揭示教育教学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机制是中国教育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一个战略命题。如何走向世界的途径是可以设计和选择的:可以凭传统教育的智慧走向世界;可以通过教育学原创,借中国教育学的深度走向世界;可以基于中国立场对教育性质的科学理解和未来教育意义的合理建构走向世界。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教育学要有原创性。因为单凭传统和教育学中国化的研究,将只能停留在现有水平的重复和缓慢发展之中,停留在“数量”和“范:围”的扩充层面,而不能在“品质”和“水准”上有根本的提升,更不可能超越西方教育学;只有建立了教育学的中国标准,中国教育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当然,走向世界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但这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论中国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