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以传授教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知识为辅,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语文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制是社会生活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学科特点,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法制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本文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为例谈一下我对语文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法制;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46-0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善于挖掘课文内容,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课文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典篇章,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以及社会现状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其中不乏有法制教育的案例。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以传授教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知识为辅,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适度渗透,潜移默化。同时,教材有法制教育因素时才可渗透,如果没有,绝不能牵强附会,以免淡化法制的权威,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认识到每节课中蕴含着的法制内容,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以便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课《散步》一文,就有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句话中就涉及到作为中年人有赡养老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里,就要给学生渗透“赡养”则指成年人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而“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后代的养育。让学生理解词义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从而要让学生明白,成年子女不赡养父母是违法的。他们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尽自己的义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善于组织口语交际,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综合提升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一人独大”,学生很少有发言、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出现问题,在与人交流、辩论的时候很难将自己的意见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当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散步》一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在家庭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为了尊重母亲选择走大路,体现了尊老的孝道,而母亲疼爱孙子,愿意和孙子一起走小路,则体现出了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著名自然学家培根“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中心的总结与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从情感角度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
三、善于开展写作评价,做好学生认知引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写作是学生语文整体技能的一个基本体现,也是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一个综合展示。通过写作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认知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散步》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心得写一些随笔。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对于父母的感恩,也有的学生则羡慕文中作者家庭的和睦,对于自己父母“不解风情”一顿痛批。这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作为青少年这个群体,由于涉世未深,他们的很多想法往往是很偏激的,不成熟的。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之间聚少离多,缺乏情感上的交流,部分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履行抚养责任和义务,所以孩子们在写作中流露对他们父母的不满情绪,甚至写到将来不赡养父母之类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作文评语中渗透关于作为中年人有赡养老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制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也是为了这个家,也是为了他们日后的生活,以此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现状,让学生去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自己的责任,更好的引导他们开展学习生活。
语文是一项基础工具学科,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社会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语文也是一项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七年级阶段,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离家更远一步、离社会又近一步,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法制教育内容的渗透,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让他们更好的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