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艺术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一:高校艺术教育中真善美认知的重要性

  【摘要】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学生总是偏重于技艺方面的获得,而缺失了对“真善美”的认知,或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生“真善美”的引导。“真善美”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犹如空气之于生命,土壤至于种子,是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养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真善美”;高校艺术教育

  艺术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都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也不能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特点。怎样搞好艺术教育,这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学生总是偏重于技艺方面的获得,而缺失了对“真善美”的认知,或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生“真善美”的引导。固不知,“真善美”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犹如空气之于生命,土壤至于种子,是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养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从艺术教育中的“教”谈“真善美”

  教,《说文解字》上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教,在艺术教育中,包括两个方面,学识和技术。学识,即修养。在艺术领域是很难用一个明确的东西来衡量,但达没达到,教的主体、学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是很容易识别的,艺术作品的精神传达上可以证实这一点。故,学的主体如果修养不够,那单是技术模仿的精湛,是不能有所突破。那如果修养够高,技术糟糕,也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在艺术教育中,教育指的是,教技术,育德行。往往,在现在普遍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二者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主体教师方面自身懈于施德,疲于传技。在经济利益站在充斥一切前沿上,限于生存之本能,不单自身不能自顾,哪能发扬师德。德行在艺术教育传承中频繁陷于无人问津之地,仅仅在冠冕堂皇的教科书上呈现,不能将学识给予他人。或许教学主体的教师修养较高,也愿意育德,那艺术教育中的德行有哪些是可以传授的?是属于教育范畴,哲学范畴,人生观的问题,又与艺术有什么关系?艺术,创造美,传承美的学科。美,即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外在形式表现。德行的教,就是育人真善美,并上施下效。其二,技术的教,也不是像数学公式,或英文单词那样可以直接传授,如果学的主体不能基于一定层面的理解,他是万万不能领会的。技术的教,并非那么简单,要有选择性。对学的主体的遴选,没达到这个台阶上,没有一定基础的,先不要来凑热闹,你不会明白。对于过了这个台阶的主体,也不必浪费时间再来受教。教,没那么简单,要有选择性,像木工做家具,先得选材,不是什么木头都可以。也不是用最好的木材做一个垫脚的凳子那样大材小用。现如今,艺术教育在这个教和育的主体和客体上是有些混乱,大不如前,不能相互选择,良莠不齐,使教的费劲,学的没劲,或教的高明,学的吃力。这种当代,为何教育不出人才,不能与此无关。陈丹青曾屡次感慨教育的应试选拔体制,但制度也无动于衷。每每念及,常思念民国教育之遗风。教育制度开明,人才选拔与任用没有定式。那时涌现了仅几百年里的多少文艺人才。个个学术通透,个个德才兼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想想,那种盛况,不可求了,时代不同,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身后的大环境已经不同,应建立相应更科学与发展的艺术教育选拔机制,才能适应艺术教育的目的。

  二、从艺术教育中的“育”看“真善美”

  谈到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如何求学,如何看待学,如何自学,是困扰大家许久的问题。艺术教育应先普及,再以专业划分,不然如何美育大众。大众蒙昧,不得开化,故在当代社会产生以丑为美,各种不美的事,例如在文物古迹上刻字到此一游的,毁坏文明的事,整个时代在钱的压力下,浮躁不安,丑态百出,此现象说明美育有待普及大众。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社会的大事。美术教育包罗万象,传承文明,但是一直以来,总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被忽视。片面认为,是一门艺术学科,认为是少数人学习研究,没有得以重视。反而是一些实用学科日渐重视,文化日渐衰退,不得不引起深思。学,怎么看待。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亦”。艺术,对于大众而言,都应学而知之。不要等整个社会思想发生困惑再回过头去学,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一个时代不是造就人,就是毁灭人,哪有中间的路可选。现在受艺术教育的专业学生,不知“学”也。艺术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道。不是简单的书写,绘画,那些只是表面的现象。美首在于心,心中有美,则是大美。次于表达,形成书画作品。更次于美育,传达于他人。从里到外,是美的历程。但艺术教育只能从外及里的教育,别无他法。如果学生再不能明白此中道理,则进展缓慢,最多是技法上的模仿,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心中有美,固然好。那没有美,要学而知之。艺术史的传承,重点在于传授美的案例,假借外物来讲心中的美。现在看来,不直接,不明确。绕了那么大一圈,讲了狭义的美。而不能言明大美,故艺术人才经历比其它专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有自己的创新,不得不说是不是艺术教育在时间上或次序上,还不够准确,起码有待商榷。其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较好,网络发达,知识得来容易。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习,久而久之,没有好奇心,且依赖心理严重,自学能力滑坡。现成的知识都要饲养式的灌输教育,不仅没出创新,连继承也令人担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连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那样的人才盛况,孔子都如是说,我辈汗颜。现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有这样觉悟的人也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连教育的主体能达到这样的,也少之。这样的情况,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代人才,慢慢的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名词,怕都被时间所磨灭。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渐行渐远渐无,这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三、艺术教育中的“真善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是分彼此的,教育是两个核心概念,教与育,通常大家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教,与,育。既然是两个进行时,那么就应该有先后。看教育这个词,显然是先“教”后“育”。教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育才,育是教的结果。这是一个狭义的理解。教是手段,育是目的。通过教知识来育人,对艺术教育而言,这明显是片面的。因为美是教不来的,没法教。因为美是一种德,在心中。靠的是育。不能靠教。所以,认为美术教育,应该是先育后教。心中先有美,才可创造美。心中有美,不会表达,需要指导,这时才需要教。如果心中无美,再教,也无济于事,还容易逼出丑来。故艺术教育应德育在先,美育在后。现在艺术教育通常是教育一把抓,也就是边教边育。结果是往往学生很困惑,不了解什么是美。也不完全掌握造美的技术,而只是半机械模仿而已。当学生离开教师,自己心中无数,可能是美的继承,也说不准是丑的诞生。德育在先,可让人心中有美,再传授表现美的技术,加以时日,美的作品就诞生了。反过头看中国美术史,会发现那些大师,无不心中有美,他们的作品,都是德与美的化身。一个人心中有美,眼中有美,手中出美。反之,一个人心中无美,眼中找不到美,手中怎么可能有美呢。宗白华曾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教育以育为先,以教为辅。美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攻心为上,善莫大焉。只强调技术的传授,是只出匠人,不出大师的。技术很多人都具备,但心中无大美,这也是这个时代为什么不诞生大师的一个原因。宗白华所述:“真、美比如光线;艺术,比如物体,距光愈远得光愈少。所以大艺术家最高境界是他直接在宇宙中观照得超形相的美。他所创作的艺术不过是这真、美境界的余辉映影而已”。艺术中包含着真善美,艺术教育中更应包含着“真善美”的教育,这是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概念。在美术教育中,不能顾此失彼,片面施教。艺术教育应该在真善美的思想指引下,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有的放矢地开展。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梁漱溟.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二: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摘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按照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利用各种载体、手段,对本科生实施的文化、尚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育人目标。新媒体作为第五代媒体,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之中,科学施教的渗透,对本科生的精神崇尚、修养提升以及人格完善等方面均有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重娱乐轻内涵、多模仿少创新、偏传统乏科技等问题,笔者作为一个实践者,认为高校要坚持教育的正确导向,努力培养广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意识,用好新媒体优势,进而达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有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育;创新;导向

  新媒体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以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作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生产、融合、传播的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进入到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环境。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步转型的今天,作为教育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纯地掌握某一项艺术技能,未必能够胜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岗位需求。反之,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高精度分工协作的实践能力、前瞻性且具个性的创新理念则更受高校用人机制的青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方位普及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单地用几张知识答卷来评判学生对所传艺术常识是否掌握已不合时宜。笔者在9年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大学生融入更为开放的视野中,且越来越疏离道统地灌输,排斥传统地审美,注重实际地认知。因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且及时寻找相应对策迫在眉睫。

  一、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大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戏剧小品大赛等,所涉及的艺术范畴较为广泛,出发点在于给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的艺术展示平台。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娱乐轻内涵

  学校内开展艺术活动一般以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为主,让学生在观赏中愉悦身心。活动通常由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发动,各二级学院组织参与,并以班级为单位选送合适人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其努力目标锁定在全校比赛中的获奖几率。如此来讲,真正受到艺术教育的学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加上活动过程往往前后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程突击式训练,仅限于在艺术特长生原有基础上加以整合,因而并不能使学生的艺术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即便是使用一些大屏在视觉审美上予以补充,也仅是满足于设备所储固定的动态背景素材,少于根据学生精神生活之需求,摄取、设计具有现实文化内涵的内容融入艺术教育活动,普遍的观赏者并未得到深入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原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普及教育过程,如此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须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是改必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多模仿少创新

  学校满足于购置一些硬件器材,仅供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加入到校级艺术团体接受传统式的日常训练,继而为学校参加省以上艺术展演等赛事储备人才。由于综合类大学艺术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专业人才配备的限制,在参赛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只能模仿现有成品,直接照搬专业技术指标,根据非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在作品呈现上,普通高校这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法训练的学生,无法实现在技巧、情感上对作品的完美表达。因为对新媒体环境的渗透不够,也难以尝试新文化语境下舞台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创新。

  (三)偏传统乏科技

  现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手段,多数还是最常见于报纸、广播、宣传板画、横幅标语等形式,规范纳入课堂的普及教育课时有限,且教育者传播手段不够前卫。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过于单一、平庸、乏味的传播手段无法激起其自觉地、有序地吸纳艺术的热情。如何采用生动、鲜活、具有感召力的传播手段,是教育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无疑是首选。目前已逐步被采用的有QQ、微信、人人网等SNS网络平台等,短小简易的视频短片也在一些走在前沿、经费充裕的普通高校尝试性使用。事实证明,这类手段收效显然要优于传统教育方式,它能够使教学双方得以互动沟通,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向受教者传达教育者的意图。新媒体技术科技如若更快、更多地运用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即便学生在新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也能抵抗“因为自由无拘的意识而受到众语喧哗的杂乱景观”之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人生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解决对策

  (一)坚持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艺术教育导向,是运用相应手段把艺术发展趋向和师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意识、行为纳入一定规范的引导和运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可从“一个突出、两个坚持、三个结合”这三方面探寻对策的路径。一是要坚持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的鲜明性,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而不是把艺术教育简单地落实到“唱唱跳跳”、“派对狂欢”娱乐行为上,努力实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知识的滋润。二是要坚持在理念和技术上下功夫,将艺术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由于以往校级活动的开展习惯采用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形式,仅限于获取一般的视听审美效应,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渗透和技术运用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求。笔者曾尝试改变所属艺术教育中心以往开展活动的旧模式,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开展活动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原则下,要求各二级学院在宣传、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选择具有相对政治敏锐力、文化素养的优秀学生作为主要领导者,以前卫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支撑,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积极向新媒体环境渗透,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推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性,以顺应时代的变迁及要求。坚持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紧扣学生工作之中心,构建学生间美好的人文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使其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教化的双重功能。比如: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摄取更广泛的政治、文化信息,其内容体现对学生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具有引导的权威性话语导向”,融入艺术传播实时空间,以培养其未来选取话题和点评时政的正确判断能力,不至于“在今后的评价事物和衡量事件的认知上出现偏颇”。三是要坚持三个结合:引导与干预的结合、自我主动与被动传授的结合、纠正与克服的结合。一方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导向必须坚持积极引导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阶段检查、计划研究、舆论教育等手段加以实施。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把好政治关和思想关。对日常艺术教育工作和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要提出指导意见,并举办一些具有文化效应和主题特色的引导型大规模艺术活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树立和宣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典型,培训好艺术教育工作骨干;利用网络、手机等宣传平台介绍艺术知识,寻求最前卫的艺术信息,及时举办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演出,以及视觉艺术活动等;时刻掌握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同时做好单个人员、单向活动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把被动传授导向与自我主动导向相结合。被动传授是指你导我跟的牵引式被动导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向形式,但不是最有效的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除少数是单个或小型集体活动,最常见的是大型集体活动,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被动传授导向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提高本科生对于艺术的自我认知、判定、审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鉴别力和欣赏力,以及抵制各种非主流、非健康艺术侵蚀的能力。再则是将纠正和克服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既要在改造、借鉴、吸收和交流上下功夫,克服校园内艺术随着社会非主流艺术走的偏差,又要对于学生的主观意向和艺术教育客观需求求同存异,满足健康合理的需求,引导有分歧的需求,从而克服盲目顺从学生艺术爱好的偏差。

  (二)培养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军

  要形成以新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艺术教育阵地优势。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旨、为广大学生服务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衡量一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好坏,不仅要看艺术团拿了几等奖,动画片展映办了几次,还要看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是否得到充分运用,是否将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变为教育的推动力。学生个体对于艺术的需求和认知具有多样性,如果艺术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兼顾个体差异,停留在“齐步走”、“集体舞”的状态,艺术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就会受到阻碍和抑制。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成效,工作面广不广,内容丰富不丰富,参与者普遍不普遍,教育手段科学与否,还要检验其指导思想、具体安排是否把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普遍性放在主要位置上。自认拿了名次、获了大奖就算尽到责任、完成任务,接受检查、评优后就停滞不前的做法必须摈弃。

  (三)发挥主动性,挖掘新媒体优势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结合技术的飞速发展,阶段性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抓好普及,带动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抓好新媒体技术运用普及是工作的着眼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带动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普及。同时从知识需求、教育需求、消遣需求、健康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不同层次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技术为核心,拓宽工作新路子,发挥艺术教育在思想领域等方面的综合性功能,实现艺术教育工作质的飞跃。

  2.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技术开发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网络、规范、综合并存的艺术教育设施功能,让现有的教育器材和设施发挥更大效能,同时抓好软件系统的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运用、开发能力,让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由被动使用向主动研发转型。3.重视个体效能,发挥符合效能努力改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乏战略谋划、组织保障不够、“基层惨淡经营”、满足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内涵,总结出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的先进工作方法和操作经验。最大限度发掘艺术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让艺术横向融入到各学科、纵向深入到学生工作中,增加校园的艺术活力。

  三、总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任何一项有质量的活动都有融入新媒体环境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学科形成交叉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齐抓共管”,从上到下,纵向、横向都必须同步协作,顺应网络时代认知观念,引导学生科学应用新媒体技术。普通高校专职艺术教育部门在设计艺术教育规划时,要自觉地把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文化引导文化,称得上文化的才能引导社会文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对于他们的培养,需要通过精神审美来引导文化积淀,高校艺术教育者须通过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及新型的艺术教育阵地,进而称职的承担起对本科生艺术的、思想的、人文情感认知教育的责任,以实现“艺术引导文化,精神追求的艺术文化才能引导文化”的理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建设中国高校新的文化艺术背景而努力。综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普通高校的9年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不尽人意,仅供同仁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周星.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景观与应对策略[J].艺术百家,2012(4):23-3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作用论文

2.提升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研究论文

3.浅谈中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差异论文

4.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关系

5.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99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