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怎么写(2)
社会科学论文怎么写
关于社会科学的论文范文
论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摘要: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包含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的两个层面内容,一是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二是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整体框架结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对于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都至关重要。不断向别人、向前人学习,向老祖宗请教,在实践中学习,在破中立,并力求持续优化,进行学理探讨,创立中国特色的民生学等,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整体框架结构;路径选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C913/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2-0032-05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社会主义的世纪,它的影响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也有人说20世纪是社会主义终结的世纪,苏东剧变的悲剧令人扼腕喟叹。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悲欢和命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反思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固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重要的问题在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意蕴
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也许十分必要。在我们看来,所谓社会主义民生观,一般地讲,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民生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内涵极为丰富,具体来讲,它至少可包含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民生的内涵、结构、特征、本质、价值、地位、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系统地解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认识论即“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首要的基本内容;二是关于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涉及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的理论基础、思想前提、主体、原则、方法、途径、目标、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系统地解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实践论即“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构成内容。
社会主义民生观两个层面的内容,其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是认识论,一个是实践论,但二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前一个层面,即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是后一个层面即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层面,则是前一个层面在实践方面的具体体现和展开,前一个层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个层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即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整体框架结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问题很多,十分庞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这两大问题,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其解决也都与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民生观往往表征为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样态。从主体向度看,可以说,有多少位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就有多少种社会主义民生观,许多人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即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主体那里,却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毛泽东的民生观与邓小平的民生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表现却是各有千秋。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民生观往往渗透于民生各个具体领域,表征为各种各样具体的民生形式,如社会主义民生就业观、社会主义民生分配观、社会主义民生保障观、社会主义民生生态观等。从性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民生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之分。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是指那些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民生(包括对社会主义民生的内涵、本质、结构、特征、价值、地位、功能等方方面面正确的认识)和采取了正确的理论、原则、方法、途径、战略步骤、目标来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取向)的民生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般来讲,尽管每个社会主义者、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但并不是每个社会主义者、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民生观都是正确的、科学的,而且也不是总是正确的、科学的。真正符合实践标准与人民群众标准的,才是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二、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价值
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极为重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国际上看,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无论就理论的创新与停滞、运动的成功与失败还是制度的建立与抛弃都与是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息息相关。在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根据历史条件的重大变化,深刻把握了时代的本质和发展逻辑,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新论断,而且在实践上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随后,他们还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可否认,原因肯定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这就是与列宁等人确立并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剥离不开。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社会结构极其复杂,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错、相互纠结,由于连连战乱,民生更是极度凋零,广大工人与农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在这样的情形下,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十分关注民生问题,高举“和平、土地、面包”等民生大旗团结广大工农兵,通过革命来解放和改善民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随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疯狂围剿,列宁等人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力量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战争胜利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就不断暴露出来,最突出的就是损害了农民、工人的现实利益,导致民生状况没有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危机。正如列宁所指出:“当我们度过了,而且是胜利地度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以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内部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基于此,列宁等人及时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并适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从表面看,新经济政策似乎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和原则,但它恰恰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取向――从现实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正常交往,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等,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现实的条件。所以这一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社会主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但历史从来都是戏剧性地展示其风采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却开始步入低潮,以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惨剧,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谷底。为什么社会主义由高潮逐渐跌入谷底?原因固然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在这段时期,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民生观上出了重大的问题,最鲜明的表现是:其一,对社会主义民生的理解与运用存在偏颇,仅仅把社会主义民生理解为一种价值理想或价值取向,片面地将其抽象化、泛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成天高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上却是裹足不前,极度忽视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由此引发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不满。其二,对社会主义民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认识模糊,没有体认到社会主义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忽视与民生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不仅对民生始终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强力剥夺农民和工人的现实利益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致使民生遭受极大破坏,许多人甚至被活活饿死!人民群众在极度失望中感受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苏共的态度逐渐由支持到观望再到反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三,在苏联共产党内部逐渐形成了背离人民群众利益、背离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特权阶层,异化的苏联共产党因此不可能再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并着力改善民生。很显然,以上这些错误的趋向与做法,都违背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要求,其结果,使得积重难返的苏联犹如雪崩一样迅速亡国、亡党、亡制度,其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是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也是决定党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成败的核心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什么革命能够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逐渐形成并确立了科学的民生观,对“怎么样认识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作出了新的、科学的解答,主要内容包含:民生是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民生是关系到党的群众根基的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前提;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无产阶级革命是解放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改善民生等等。正是在这一科学民生观的指导下,党领导的民生解放事业才获得成功,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情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关注民生。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比如: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坚决打击哄抬物价、投机倒把行为;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按照农轻重安排生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物质需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义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一!;文化上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使民生状况大为改观,基本抚平了战争带来的民生创伤。遗憾的是,这一良好的局面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从1957年开始,由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化以及国内“左”倾主义错误等各种复杂原因,党在民生观上也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如: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替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发展生产力;单纯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改善和发展民生;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与民生相关的农业、轻工业;没有科学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现实、眼前利益的关系等,使民生建设逐渐被引入歧途,以至发生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严重的错误,民生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遭受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所幸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我们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民生建设实际相结合,开辟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既内含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取向,又包含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民生实践的成功经验,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上。首先,是对怎么样认识社会主义民生的科学解答:社会主义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社会主义民生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温饱、小康、富裕的问题;社会主义民生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民生的特质;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民生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生是检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尺。其次,是对怎么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的科学解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前提;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民生之基;改革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处理关涉民生的各种重要关系是重要途径;积极实施民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循序渐进,采取科学的民生战略步骤,制定合理的民生发展目标;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采取正确的民生工作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是我们取得民生建设成就的根本保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历史与现实、正面和反面都雄辩地证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关注民生、不重视民生是不行的,这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必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苏东剧变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只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也是不够的,还要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采取科学的方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很好的证明。由此观之,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我们确立并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就顺利、发展与成功;什么时候我们偏离、甚至放弃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就遭受挫折,走弯路,以致失败。由此可见,在现阶段我们党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应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三、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路径选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艰辛的努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一,不断向别人、向前人学习,向老祖宗请教。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任何一个政党和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现时代处于一个民生政治时代,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以及民生问题解决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政党和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基本标尺。基于此,许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一些福利国家也十分关注民生,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他们在民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阔视野,积极借鉴别国探索的有益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向前人学习。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资源,而且还有许多贤明君主在改善民生实践方面成绩斐然,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尽管从总体上讲他们的民生观是封建主义的,但其中也包含许多合理的、值得借鉴的成分,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除此以外,还应向老祖宗请教。在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许多经典作家在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也都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对民生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阐释,实践中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需要我们回归文本和历史,向老祖宗请教,挖掘其民生思想的精华,吸收其民生实践的经验教训。以上所有这些关于民生的思想资源,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二,在实践中学习。民生作为理想价值与实践双重向度的统一体,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运动。基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民生实践的成功,不断积累了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宝贵经验;同时,伴随着民生实践中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党也不断吸取了不能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深刻教训。在这里,无论是成功经验的积累,还是失败教训的吸取,都是十分有益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不断总结民生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会使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其三,在破中立,并力求持续优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不是天然而然地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民生观相比较、相对立、相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里虽然指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但基本道理是一致的,同样也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在与空想社会主义民生观相比较、对立、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在与修正主义者的民生观相比较、对立、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科学社会主义民生观则是在与各种教条主义者的民生观相比较、对立、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就必须同一切非科学的民生观作坚决的斗争,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案例的作用。同时,民生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决定了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有些人在开始时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但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后来却滑向了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如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都确立并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后来却由于种种原因走向了反面;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建设者,在晚年,社会主义民生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恐怕是这位伟人晚年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认真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即使开始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也要注意不断地学习、提高、持续优化,始终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其四,进行学理探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学。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当加强民生观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为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学理支持。从现阶段来看,“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提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学的建议,以加强对民生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通过对民生的学理探讨,为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设立民生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理论基础已经具备”。这就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的探索,为中国民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了“社会科学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2.社会科学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