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建构成一个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一套相当完备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也同样是指导当代文学的理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语言活动。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然后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本文就当代文学翻译中的一些技巧作部分归类,认为除了要忠实原著内容,还要尽力体现原作风格,使读者能从译文中领略到原著的艺术特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翻译;忠实;修辞手法
0引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英语是当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两种语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文化传统、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英汉语言各具特色,彼此间存在诸多差异。这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不少不便,所以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1翻译技巧
首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要扎实地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包括它的语法、词法、句法及各种习惯用法。其次,要有广泛的知识。对要翻译的内容要有足够的知识,同时对与翻译内容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常识也要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第三,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即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否则,对原文理解得再好,却不能用汉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如“壶中的饺子”倒不出来,那么翻译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第四,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人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了它们,就能在翻译中有章可循,少走弯路,就能更好地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效果。
2英语翻译的方法
2.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现原文的意境。例1:Youthisnotatimeoflife;itisastateofmind.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例2: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例3: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2.2增译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例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Whilethemagistrateswerefreetoburndownhouse,thecommonpeoplewereforbiddentolightlamps.(增译连词)例5:Allcashbonusshallbesubjecttoincome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词类转换法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的方法。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译成汉语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这类用法在实践中出现很多。例6:Inhisarticletheauthoriscriticalofman’snegligencetowardhisenvironment.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形容词转名词)例7:ToomuchexposuretoTVprogramswilldogreatharmtotheeyesightofchildren.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
2.4正译法和反译法
正译法和反译法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在理解英文词汇原始意义的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例8:无论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Shecanhardlyberatedasabrightstudent.(正译)Sheisanythingbutabrightstudent.(反译)例9: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里见到你。ThisisthelastplacewhereIexpectedtomeetyou.例10:Beforejobisbegun,aper-jobbriefingshallbeheldsoastoidentifyanyunexpectedconditionandtakenecessaryactions.译文:在开始进行作业之前,应召开一次工前会议,以发现意外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里的briefing是“摘要”和“下达指令”的意思,要直接翻译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翻译成“工前会议”。
3结语
对于一般译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见贤思齐,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才情,熟练掌握对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予以分析,积累各种英语翻译表达法,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提高英语综合水平,这样才能使译文忠实原著,精彩地进行语言转换。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2]刘巍.合作办学学生翻译错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二:史与文教学现当代文学论文
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机的方法之一。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一直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20至50年代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评”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具体的作品中体现的,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其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文学“史”的知识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不能为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学生阅读量不足和学生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学生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如果学生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先让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学生的欣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寻找两者的相似点。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大学生很难安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愿意读。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很感兴趣,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复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在学习当代文学,尤其是90年代的文学时,可以将流行的作家作品选出来讲一下,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也练习了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理念都敌不过学生的“兴趣”二字。学生的兴趣显然不是文学课程中的“史”,而是文学作品。相比较“史”的冷静与机械,文学作品就显得温情与灵动了许多,尤其是经典的作品,总是能够引发人的共鸣,在情感的净化作用中升华个人的认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课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其次是解读经典,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产生于学生积极自觉的主动性和强烈的兴趣。既要选“好”书,又要“读”好书。鼓励学生就文学作品或某一“史”的文学观点发表个人的看法,尊重学生的艺术感受,不随便否定或指责学生的欣赏水平。教师应尽可能地从理论上加以引导,或者将学生的看法与“史”上存在的意见相比较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由的研讨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分析经典作品时,不能将教师本人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试着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作品中的那个人,或者假如自己是作者。试着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建立一个对话,“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创造”。经典的作品超越时空,经典的文学观点也能超越时代,这种对话的作用既有潜移默化的,又有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平等的状态下,学生把握了作品,也更容易接受“史”的论述。以解读经典作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巩固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史”“文”相应,回归审美
一系列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构成了文学史,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历史。先有作品的存在,才有文学史的形成,“史”是构架,“文”是构成要素。教好文学课离不开宏观的“史”的讲解,也离不开微观的作品解读与文献分析。毕竟,“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何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呢?这一点必须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形式的美可以直接感知,内在情感的意蕴则要靠反复品味才能知晓。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学教学,在一种愉快的形式中学习,获得知识。如果“史”是要学习掌握的知识,那么文学作品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选出两篇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分析文本,找出两者的异同,再与文学史上的观点相对比。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是审美的,以情感人的,让人愉悦的,这也决定了文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注重相关“史”的积累,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更多的关注“文”,审美感受的获得与文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还要靠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还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作家作品不断出现,新的研究视点也不断出现,“史”在“文”的丰富中形成。因此在学习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新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让学生把文本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日常生活很近。在“新写实小说”中我们所见的是以凡人琐事为中心的故事,叙述语言也很朴实,所反映的生活也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因此,在对这样的文本进行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对生活的评价和对作品的理解相对比。吴晓东指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本体”原本是哲学概念,提出“文学本体”也就意味着文学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的性质,“张扬文学性”不是说忽视对“史”的学习,而是指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注重“文学”的一面。现当代文学课不是文学理论课,也不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它是以感性体验为基础的理论升华。它的学习与教学也应该从感性的作品入手,这样才不至于忽略这门课让人愉悦的一面。从时代的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还要注重这一课程的“实用”性,尽可能将课堂教学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这也是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时俱进的一个方面。综合来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现当代文学史,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又要注重分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争取做到“史”“文”相应,回归审美。
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