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是突飞猛进,在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保险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一:强化保险业金融功能的货币政策视角
内容摘要:保险业作为金融中介的一分子,其金融功能一直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从货币政策角度分析,保险业已发展成为货币政策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将保险业的宏观调控纳入货币政策体系,有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也有助于金融结构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保险业 金融功能 货币政策
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开发促销新产品,经历了“储蓄型——保障型——投资型”的演变。最初,将保险单的利率与银行存款相比,渲染保险单的储蓄回报功能。在银行利率一再下调的压力下,保险公司不得不放弃高利率的保单,重新回归保障功能。而后开始大力引进国外投资型险种,如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曾一度红火了沿海各大城市。
但是仅从防范利差损目的出发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进而要求拓宽投资渠道;或者,仅从繁荣股市目的出发,鼓励保险资金入市及保险公司上市,都患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近视病,过多资金入市也可能引发股市过热的危险。因此,强化保险业的金融功能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强化保险业的金融功能还可以从货币政策体系入手。
货币政策的新发展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但从中央银行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中央银行为了随时掌握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必须利用一些能反映经济发展变化的金融变量,作为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指标。长期以来,美联储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手段。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货币政策作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金融创新的发展,特别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一方面使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越来越困难,货币供应量渐趋失控;另一方面使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大大下降。第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融资方式的创新,使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政策意图难以见效,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弱化。第三,经济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市场深化导致的大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使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的联系被打破。正是以上原因使得美联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重限制。
在我国也出现类似情况,中央银行为了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连续8次下调利率,希望通过利率机制对银行储蓄分流,鼓励居民、企业贷款、消费,或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投、融资,获得更大的利益,发挥资本市场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功能,实现中央银行刺激投资消费的货币政策的目标。然而,操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利率政策的杠杆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债券、股票市场上的财富效应均难以奏效。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不通畅或发生扭曲的因素较多,其他金融机构不受中央银行的约束、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意识和动力不强是原因之一。由于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在金融机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直接监督和调控的只有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对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则难以直接调控。这些机构的行为是否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一致,中央银行无力进行直接约束,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金融创新实践证明,中央银行只控制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忽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了大量的金融和信用失控现象,导致货币政策的失败。为此,中央银行必须扩大货币政策调节和作用的范围,把控制的触角逐步伸展到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调控范围扩大到全部金融资产,并注意政策的均衡性。
保险业对货币政策的作用
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机构同质化趋势,模糊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混淆了这两大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上的本质区别。随着融资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支票帐户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可转让存单、电话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的逐渐完善,使得存款货币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金融创新以后,在开始混业经营的国家里,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货币二类主体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体。货币供应主体增加,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成为货币供应主体。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多层次的货币应包括有些流动性好的金融工具,如短期政府债券、储蓄债券、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保险单、互助基金股份等。由于在金融市场发达的情况下,这些金融工具可以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即货币化,因此,一些国家也把这些近似货币计算到货币供应量之中。
货币政策制定后广泛地通过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传导。保险业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表现在:
对利率政策的反应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所制定的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政策、措施,以此引导各微观经济主体向宏观经济需要的方向从事经济活动。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利率一直是中央银行调节干预经济的工具之一。
在利率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保险,特别是长期寿险业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当中央银行采用扩张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下调,在其他各因素不变的假设下,保险公司长期险(寿险)资金运用收益预期下降,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降,寿险产品价格上升,通过价格效应,居民的保险需求下降,实物消费可能增加,最终推动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实现。这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而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可通过多渠道运用资金均衡收益,因此费率可不必依附于利率。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因为保险运行机制配套问题而发生扭曲。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为抑制通货紧缩,我国央行连续8次降息。但在名义储蓄利率大幅变动时,保险监管政策未能及时作出反应,加上寿险公司自身缺乏风险意识,假定的预定投资回报率高估,部分公司甚至渲染这种差价,造成居民对保险商品的抢购,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希望从银行“分流”的储蓄,部分重新流入了寿险公司,没能实现扩大实物消费的作用,抵消了央行货币政策效果;而由于投资渠道狭窄、能力受限,寿险公司自身面临严重的“利差损”风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保险业通过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
理论上,市场利率以资金供求为基础,保险公司的同业拆借、债券买卖业务等资产业务表现的逐利性,为中央银行利率杠杆作用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基础。保险公司通过从事政府债券的买卖和同业拆借活动,可以直接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方,完成央行吞吐货币的重要过程;也可以与其它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金融机构交易,间接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广泛参与了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过程,即保险公司的资金供求变化带来的信贷、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成为影响货币市场银根松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最终影响长期国债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
根据西方金融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传导至实体经济,因此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间接入市,甚至保险公司上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资金量,并通过影响股票债券价格来影响企业居民的行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保险业还通过迂回的途径,间接地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由于保险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保障,他们缴纳保险费而得到预期财富效应,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中介,其信用扩张不同于银行体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与银行贷款不同,保险公司的贷款在其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产一增一减,并未产生派生存款。但在我国,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并不像企业存款一样计入货币供应量,因此,保险公司提供贷款时,保险公司存款的减少带来的商业银行负债方企业存款的增加就事实上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等同于派生存款。若此时中央银行仍只调控商业银行信贷,忽略了非银行的信用扩张,就可能造成过多的货币供应。如1995年《保险法》出台以前,我国的保险资金可用于流动资金贷款,1984-1989年,累计运用保险资金37亿元,其中投资贷款占97%,1991年才开始有所调整,应该说这对当时的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等,这又矫枉过正,杜绝了派生存款的同时却在另一方面延长了资金的流转,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虽然保单质押贷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贷款,事实上它是在保单现金价值内预支,并未超出保单现金价值。但这意味着保单权益的支付期限缩短,体现了保单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因此,它虽并未非派生存款,但起到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广泛地支付高比例的佣金通过代理人、经纪人推销产品,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费用及层层机构的收入分流就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现金漏损,也即减小了保险公司的信用扩张能力。
将保险业的宏观调控纳入货币政策体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中央银行来看,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金融资产。虽然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相对于上万亿的银行存款来说,作用较小,但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壮大,保费的增加,保险单作为居民的金融资产的作用也将逐渐增大;且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也将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金融资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重点控制基础货币的同时,密切关注货币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及生产、消费和服务在内广义价格指数。要加强与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沟通与交流,协调相互间的政策措施。
从保险业来看,首先,应建立风险机制,积极参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引导货币政策的顺利实现。其次,制订正确的保险政策,促进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增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再次,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资金的快速顺利流通。保险公司不仅可作为资金的提供者,还作为资金的需求者;不仅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险公司上市又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通过保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在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同时,为证券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促进资金快速流通。
参考资料:
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吴滔、俞娟,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1996
3.韦生琼,论货币政策与保险政策的关系,财经科学,2002
4.王松奇,中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西南金融,2003
5.李壑,论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浙江金融,1997
6.张颖,企业投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经济评论,2003
7.张超英,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实效性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2003
8.王凯、邓金华,浅析保险运行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西南金融,2002
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二:金融危机对国内保险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身处风口浪尖的金融行业,受到的直接冲击尤为明显。本文从融资行为的角度,分析了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造成的影响,指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国内保险公司需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得先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公司;融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还在继续蔓延。受到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新兴市场中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随着未来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中国经济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但即使如此,作为风口浪尖的国内金融企业,其受到的影响依然让人倍加关注。从保险行业看,在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中,保险业持有次级债券的19%,深嵌次贷的利益关系链中,是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之一;保险业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增强了放贷机构的信心;此外,保险业还为次级债券提供了单一风险保险、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担保产品,大大提高了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可以说保险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波助澜者,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忽视。2008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而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是投资收益率的显著下降。随着资本市场的高位跳水,整整一年的熊市让保险公司风光不在。2007年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达到10.9%,而2008年估计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不会超过5%。如果按照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80%来计算,那么2008年全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减少了接近1200亿元。这对保险行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不加,直接的影响就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做大做强”的能力。作为典型的金融企业,保险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雄厚的资本金。对资本的持续需求,是整个行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因为资本金与其偿付能力息息相关,而偿付能力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可以说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总是在忙着干两件事情,一是发展业务,二是补充资本。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补充资本金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新股上市或者增发;二是通过原有股东持续增资;三是通过私募方式融资;四是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金融危机对这四种融资方式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上市融资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市场情况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最高点6124点一路下行到08年底的1820点,跌幅深达70%。从2006年以来火爆的IPO,随着市场转冷也风光不在。07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99只,其中增发178只,新股121只,累计募集资金7875.3亿元。而08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12只,其中增发135只,新股77只,累计募集资金3765.7亿元,募集额度明显减少,同比下降超过50%。尤其是08年下半年以来,IP0几乎停顿,高达几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等候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一方面获得上市批准很难,另一方面整体估值降低也不利于企业获得满意的价格,增发同样困难重重。从保险行业来说,目前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仅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公司。2007年10月,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市盈率曾一度高达75倍和144倍,而到2008年8月,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则分别下降到25倍和20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中小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能够满足IPO要求的公司并不多。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条件,而国内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能够符合如此严格的财务指标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通过上市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可行。 二、原股东增资方式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股东基本来自国内的大企业和国外知名的金融及保险公司,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除去流通股外,占股份比例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是盈利周期较长,财产险一般需要4-5年才能获得盈利,人寿保险需要7-8年才能扭亏为盈。原始股东在获得盈利之前持续注资的意愿有限。而这场金融危机中,其中的某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的外资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符合:(1)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2)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3)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要求。也就意味着这些已经在中国拥有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国际知名,历史悠久的金融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在这场危机中同样无法幸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私募方式融资
国内保险公司私募的对象,除去国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就是国际金融机构。从私募对象看,在目前的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能够保全自身已属很不容易,对外投资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时即使有少数依然抱有对外投资意愿的机构,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即使是私募融资,一般也会参照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来衡量购买价格。在这一点上,公开市场和私募是同起同落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发行次级定期债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4年9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募集资金,所募集的资金可以认作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以达到补充公司偿付能力的目的。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可以说是保监会为保险公司融资补充偿付能力打开的一扇大门。虽然在《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发债的条件做为较为严格的规定,包括经审计的上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最近两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保险公司纷纷通过这一方式对外融资。如2008年合众人寿获准募集10年期11亿规模次级定期债,中国人保集团获准募集不超过100亿元10年期可赎回次级定期债等。此前,已有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洋人寿、民生人寿、天安财险、太平人寿、阳光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募集次级债的方式,有效的补充了自身的偿付能力,为促进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持。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权融资市场活跃度下降,很多企业转而通过发债方式进行融资。而随着对债券这种收益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的需求不断上升,债券价格一路上涨,中债银行间国债指数2008年全年上涨了12.5%。对于可以通过发债来融资的保险公司来说,债券市场的上涨会降低其融资的成本。从这点上看,金融危机似乎给其融资提供了一些机会。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使得各类投资行为都相较以往更加谨慎,保监会对于次级债的审批也日趋严格。更重要的是作为潜在投资者的国内商业银行,认购保险公司次级债的意愿显然也不如以前那样强烈。毕竟相比起有担保的企业债券来说,保险公司的次级债不论从流动性或信用度上都更差一些。而对需要发债以补充资本的保险公司来说,能不能找到买家才是成功的关键。
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如何安然度过这场风暴,或是如何在风暴中甩开对手获得先机,是国内中小保险公司亟待思索的问题。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这都是对保险公司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保险企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紧紧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致力于提高业务质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做到在危机中临危不乱,靠过硬的业务品质和发展质量赢得更多资本的青睐,在经济复苏时才能抢占先机获得腾飞。
有关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