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体育文化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体育文化论文
女性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长久以来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伴随着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女性逐渐摆脱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身份、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女性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女性体育文化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经历了从古代的原始蒙昧、封闭异化、社会觉醒,到自我解放的文化嬗变过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体育文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体育文化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试从后殖民主义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女性体育文化的崛起进行重构。女性体育文化经历了从“他者”身份到“自我”身份的转变历程,与男性体育文化形成共存的局面,并指出女性体育文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女性体育文化;后殖民主义;自我;他者
1.女性体育文化与后殖民主义理论概念的界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在社会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女性特有的文化,是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有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的关于女性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殖民主义而言的思想。殖民主义主要是针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上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后殖民主义则是强调对文化、知识、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2]。后殖民主义的核心在于文化弱势方在文化优势方设定的条件下,通过积极地参与不断获得同意和认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非是通过统治阶级或文化主导方自上而下的操控获得的。后殖民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一种非暴力形式,是通过人的意识形态、自我不断更正和构建自己,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
2.“他者”身份的否定―女性体育文化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文化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历史、环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自我演变而存在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在奥林匹克成熟前,体育运动一向都是把女性置之于外。体育只是存在于男性之间一场运动,这是一场关乎于力量和勇气的较量。女性更多的是扮演着男性的“猎物”―性的象征。以至于到后来,在凯特?米里特的《性政治》里面就向男权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男性文学史就是男人肆意压制、歪曲和贬损女性的历史[3]。这在体育文化历史表现更为明显。女性体育文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女性的存在形态问题[4]。女性体育文化的劣势地位使地女性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质变,这种质变正是由“他者”身份的否定开始的。任何一种文化在自身受到忽略,就会出现文化执行者的反击。女性在体育的弱势地位让女性产生了怀疑,她们到底是什么,应该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挑战世俗眼光和观念的束缚的现象正是女性构建自我体育文化思想上的进步,是后来女性积极参与体育文化的建设的基石。
3.文化霸权的反抗―女性体育精英的产生
纵观历史脉络,不难看出,女性文化的地位是处在文化圈层的最外层,甚至是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传统儒家思想以及宋明理学强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妇德”等思想,这对中国女性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9世纪末,有甚者所谓的‘科学证据’指出女性在机体成分、身体构造和功能方面都不如男性,运动易损伤她们的身体。竞技体育是在糟蹋少女的容貌、削减她的魅力、损害受孕能力[5]。这种偏见认为体育是针对男性量身设计的游戏。后殖民主义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深刻阐释了文化抵抗的基本原则―广泛的人文主义,即“构建不同文化的共同生存的领域,而不是一个战场[6]。”
后殖民主义恰恰在于呼吁两者的和谐共存,并非一枝独秀的场面。20世纪以来,妇女一直在向那些限制她们身心自由的陈词滥调、陋规恶习挑战,积极地投身到竞技体育中,以消解男性在体育领域的霸主地位。比如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一名叫梅尔波尼的年轻女子向男子参与体育的特权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没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她闯入了马拉松比赛场地,要求报名参赛,并仍然坚持跑完了比赛全程 。又如体育女权的先锋―比莉?吉恩?金[7],1973年,比莉公开与前网球职业男选手伯比?瑞格进行了一场“性别大战”,最终比莉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4.“自我”身份的构建―女性体育文化的崛起
体育以其竞争的方式,呼唤着人们投入到这一神圣、崇高、无比壮观的运动中去,呼唤着人们表达自己久欲表达但又不易表达的那种“征服”欲望[8]。这种征服不仅是对对手的征服,更是作为一种征服传统偏见,表达“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女性不在简单地满足于吃、穿、住、行和固化在传统观念的主妇形象里。寻找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以及自我身份的追求使得更多的女性走上了体育历史舞台。女性体育文化的构建还起决于社会大众对其接受度及社会组织的支持度。女性体育文化入侵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并且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来达到目的。2000年1月,中国奥委会正式将“积极推动和发展妇女体育”列入中国奥委会章程,赋予妇女参与体育的权利的法律依据。妇联和工会的宣传使女性体育文化深入到大众的意识。2012年4月10日在阿联酋召开的妇女体育国际会议[9]和2014年7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10]提出体育能使女性变得更好。女性在构建“自我”身份的同时,也意味着男权体育霸主的地位在逐步得到控制甚至消减。这种消减并不是永无止境的,而是在女性体育与男性体育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正如后殖民主义所说―两者的和谐共存。
5.小结
女性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种演变体现了文化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的进步。女性体育文化不再受到人们的忽略,渐渐地拜托了隐形文化的身份。女性体育文化更是与男性体育文化站在同一平面上,这种体育两极的平衡正是符合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人文主义观点,即两者在同一领域的和谐共存。当然,女性“自我”身份的构建得益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外界力量的推动。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还需更多的人去关注它,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