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2)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邓小平的创新精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于他复出后寻求建设新方略的环境需求,源于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源于他特有的个人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传奇式的经历和磨难、坚韧不屈的心理品格。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勇于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善于吸取前人精华,开创实践成果;长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敏锐感悟;通过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
关键词:邓小平;创新精神;特征;动力
中图分类号:A849;B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29-0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批判、进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继承了批判、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顾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展望充满希望的21世纪,尤其需要学习、研究和弘扬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以迎接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邓小平创新精神产生的动力
创造心理学认为,人的创新精神的焕发需要内外部许多条件,而社会环境、责任意识和个人素质,则是产生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因素。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正是在他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特殊环境下,以及他个人的丰富理论素养和治国安邦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寻求建设新方略是邓小平创新的环境驱动力。粉碎“_”后,邓小平面对的是一个问题成堆、百废待兴的局面。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建设秩序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党内外一批冤假错案急待平反昭雪;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心发生了动摇。当时急需解决的全局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冲破“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二是及早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根据已经变化的国际形势,调整我国对外政策,走出单纯以意识形态的异同划分敌我的局限,打破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僵局,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四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严峻的形势要求和激励我们党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寻求新的建设方略,拿出新的举措,作出新的决策,尽快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把伟大祖国引上通往胜利的新航道。所有这些,都成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环境驱动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领导地位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责任原动力。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虽然并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但他是党内一致公认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邓小平,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的党性原则。他历经磨难和坎坷,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再次出山,如果选择当个太平官、安逸官,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也是问心无愧和无可指责的。但邓小平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决不当太平官、安逸官,而是以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正是这种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宽广胸怀和革命领袖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邓小平以革命的创新精神、毅力和勇气,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次,特有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潜在动力。创新精神的萌发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否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邓小平特有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的巨大潜能。一是他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早年他曾留学法国,参加革命工作后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扎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流放江西期间,他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更为熟悉。特别可贵的是,他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着眼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二是他的传奇式的斗争经历。邓小平青年时便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他领导过百色起义,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指挥过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他一生中“三起三落”的曲折坎坷经历绝无仅有。经历和磨难是财富。邓小平的传奇经历和全面系统的工作经验,是他的创新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同时,邓小平还具备特有的创新心理和品格素质。如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创新、善抓机遇;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讷言。他从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邓小平一贯的作风,是他的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
二、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主要贯穿、渗透和体现在他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他的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是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创新就要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没有对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事物的批判和扬弃,就没有创新。否定旧事物,必须具备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智慧和魄力;否定旧事物,还必须有敏锐的鉴别力和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堪称表率。“_”被粉碎后,第三次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就针对党内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错误倾向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年,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尖锐地批评了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和唯心论,号召大家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邓小平以无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坚决否定“两个凡是”,支持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他又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他郑重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各族人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多次告诫人们,马列主义不能丢,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一丢就要出大乱子。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同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这是一次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伟大创举。在这里,邓小平创新精神的高明和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否定”和“创新”结合在一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是吸取经典营养,酿造实践精华。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拘泥于以往的结论,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和概括出新的认识,并使之深化、升华到新的理论高度和新的思想境界,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显著特征。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一,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二战后的六十多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及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结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一个创造性的延伸和拓展。
其二,根据现有实际重新界定、修正过去的提法。社会主义分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对此有过一些发展性的论述,但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真正准确的定位,这使我们对国情的把握一直处于脱离实际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定义,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出发,认为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结论与原有的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相比,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更准确地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做了科学的界定。过去的社会主义理论总是把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当成本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状况,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新观点,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是总结实践经验,作出敏锐感悟。对层出不穷、日益涌现的新事物,保持极大的求知欲望和敏锐的感悟,是激发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历来尊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首创精神,善于创造性地把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运用于指导群众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曾一度引起争论,焦点是此种做法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以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敏感,满腔热情地支持了这一新事物。1980年5月31日,他就农村问题向中央负责人发表了重要谈话,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推动了整个农村改革的发展。城市改革推开以后,针对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争论,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新论断,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把它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都表明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勇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的品格。
四是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思想、总结出独特的见解,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又一特色。
其一,纵向比较,提出新观念。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党的传统优势,但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又出现了轻视思想工作,否定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了著名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观点,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其二,横向比较,得出新对策。上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提出:“我国应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更好地扩大对外交往,争取为祖国四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的建设赢得主动。我们要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加快发展自己,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他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其三,综合比较,形成新构想。“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新构想。这一构想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一般是单一制的理论,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联邦制或邦联制。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地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践,开创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先例,也给国际社会解决此类问题以及国与国之间争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可以这样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当代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对维护亚洲地区及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又一成功体现。
看过“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