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的远期效果
时间:
田乔月1由 分享
【关键词】 丝裂霉素 C泪囊鼻腔吻合术 治疗结果
临床资料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病人85例(101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45眼),男16例,女21例,年龄17~72岁,平均49.5岁;对照组48例(56眼),男21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49.5岁。所有病人术前泪道均冲洗不通,荧光素条试验阴性。鼻腔检查无慢性鼻炎或鼻息肉存在。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皮肤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DCR)。具体方法为:病人取仰卧位,用1∶1 000 肾上腺素和5 g/L地卡因纱条填塞患侧中鼻道。常规消毒,铺巾。用10 g/L利多卡因+5 g/L布吡卡因+肾上腺素少许行局部切口浸润麻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作常规皮肤纵形切口长约1.5 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暴露骨膜。在泪前嵴处切开骨膜,切口自内眦韧带至鼻泪管口。骨膜剥离器伸入骨膜切口向后剥离骨膜。将泪囊连同骨膜从泪囊窝分离出。在后泪嵴处用一小弯血管钳将泪骨捅破,并扩大骨孔,再用咬骨钳进入骨孔,咬除部分泪骨及泪前嵴,骨窗达1.5 cm×1.0 cm。将骨窗区暴露的鼻黏膜和泪囊内侧壁各做一“工”字形切口,组织后壁铺平。抽出中鼻道之纱条,换用碘仿纱条压好以上两组织后唇。另一端自鼻黏膜窗口送入鼻腔。两组织前唇间断缝合2针,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保存鼻腔及骨窗处碘仿纱条72 h,同时给予抗生素静滴和呋麻液点鼻。术后第3天抽出鼻腔及骨孔处碘仿纱条,常规泪道冲洗,治疗组在DCR术后第3天抽出碘仿纱条后将0.2 g/L丝裂霉素(MMC)浸泡之棉片在鼻镜引导下自鼻腔置入骨窗处,鼻黏膜、泪囊黏膜前后唇之间,5 min后抽出棉片,并用盐水20 mL冲洗泪道。此后再分别于手术后第7、14天自鼻腔置入MMC棉片,方法同上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成功:患眼溢泪症状消除或溢泪轻度存在,泪道冲洗通畅;②失败:溢泪症状存在,泪道冲洗不通畅。
分别术后半月、3 个月、1 年、2 年、2.5 年进行随访,对照组分别成功56、53、51、51、51例,总成功率为91.1%;治疗组分别成功45、45、45、44、44例,总成功率为97.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91,P<0.05)。治疗组失败1例,发生于术后15个月,为筛窦息肉下垂于中鼻道堵塞吻合口所致。术后随访未见由于应用MMC而发生的并发症,如异常的鼻黏膜出血、鼻黏膜组织坏死、感染和慢性萎缩性鼻炎等。
讨论 常规皮肤切口的DCR目前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疗效最好的方法。术后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和肉芽组织的形成降低了骨切孔的通畅性,是引起远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MMC是一种由丝裂霉素产生的抗肿瘤物质,其通过抑制DNA的合成而发挥抗增殖作用。MMC已被作为一种防止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过度纤维化及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辅助措施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DCR术后MMC 的应用国内外报道甚少。我们在术中应用碘仿纱条填压于泪囊及鼻黏膜后唇,既能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又有支撑、防止泪囊鼻黏膜前后唇塌陷、粘连的作用。术后第3天抽出碘仿纱条,予以0.2 g/L MMC棉片置于骨窗处——泪囊与鼻腔吻合的新的泪液通道,操作简单、易行,但自鼻腔放置MMC棉片时,禁触及鼻腔其他处黏膜,以防止鼻黏膜萎缩。
有关MMC浓度与时间问题目前有不同的报道。参考MMC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本文选用0.2 g/L MMC棉片置入 5 min,并认为低浓度液短时间应用更为安全。本文的结果表明,常规的DCR手术后应用MMC可提高手术远期成功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
临床资料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病人85例(101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45眼),男16例,女21例,年龄17~72岁,平均49.5岁;对照组48例(56眼),男21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49.5岁。所有病人术前泪道均冲洗不通,荧光素条试验阴性。鼻腔检查无慢性鼻炎或鼻息肉存在。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皮肤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DCR)。具体方法为:病人取仰卧位,用1∶1 000 肾上腺素和5 g/L地卡因纱条填塞患侧中鼻道。常规消毒,铺巾。用10 g/L利多卡因+5 g/L布吡卡因+肾上腺素少许行局部切口浸润麻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作常规皮肤纵形切口长约1.5 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暴露骨膜。在泪前嵴处切开骨膜,切口自内眦韧带至鼻泪管口。骨膜剥离器伸入骨膜切口向后剥离骨膜。将泪囊连同骨膜从泪囊窝分离出。在后泪嵴处用一小弯血管钳将泪骨捅破,并扩大骨孔,再用咬骨钳进入骨孔,咬除部分泪骨及泪前嵴,骨窗达1.5 cm×1.0 cm。将骨窗区暴露的鼻黏膜和泪囊内侧壁各做一“工”字形切口,组织后壁铺平。抽出中鼻道之纱条,换用碘仿纱条压好以上两组织后唇。另一端自鼻黏膜窗口送入鼻腔。两组织前唇间断缝合2针,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保存鼻腔及骨窗处碘仿纱条72 h,同时给予抗生素静滴和呋麻液点鼻。术后第3天抽出鼻腔及骨孔处碘仿纱条,常规泪道冲洗,治疗组在DCR术后第3天抽出碘仿纱条后将0.2 g/L丝裂霉素(MMC)浸泡之棉片在鼻镜引导下自鼻腔置入骨窗处,鼻黏膜、泪囊黏膜前后唇之间,5 min后抽出棉片,并用盐水20 mL冲洗泪道。此后再分别于手术后第7、14天自鼻腔置入MMC棉片,方法同上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成功:患眼溢泪症状消除或溢泪轻度存在,泪道冲洗通畅;②失败:溢泪症状存在,泪道冲洗不通畅。
分别术后半月、3 个月、1 年、2 年、2.5 年进行随访,对照组分别成功56、53、51、51、51例,总成功率为91.1%;治疗组分别成功45、45、45、44、44例,总成功率为97.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91,P<0.05)。治疗组失败1例,发生于术后15个月,为筛窦息肉下垂于中鼻道堵塞吻合口所致。术后随访未见由于应用MMC而发生的并发症,如异常的鼻黏膜出血、鼻黏膜组织坏死、感染和慢性萎缩性鼻炎等。
讨论 常规皮肤切口的DCR目前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疗效最好的方法。术后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和肉芽组织的形成降低了骨切孔的通畅性,是引起远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MMC是一种由丝裂霉素产生的抗肿瘤物质,其通过抑制DNA的合成而发挥抗增殖作用。MMC已被作为一种防止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过度纤维化及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辅助措施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DCR术后MMC 的应用国内外报道甚少。我们在术中应用碘仿纱条填压于泪囊及鼻黏膜后唇,既能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又有支撑、防止泪囊鼻黏膜前后唇塌陷、粘连的作用。术后第3天抽出碘仿纱条,予以0.2 g/L MMC棉片置于骨窗处——泪囊与鼻腔吻合的新的泪液通道,操作简单、易行,但自鼻腔放置MMC棉片时,禁触及鼻腔其他处黏膜,以防止鼻黏膜萎缩。
有关MMC浓度与时间问题目前有不同的报道。参考MMC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本文选用0.2 g/L MMC棉片置入 5 min,并认为低浓度液短时间应用更为安全。本文的结果表明,常规的DCR手术后应用MMC可提高手术远期成功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