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2)
时间:
徐岩1由 分享
二、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激增,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它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没有高尚的价值理性引导,科技的盲目发展就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毁灭,而没有明智的科学理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不能得到强大的物质支撑,也就谈不上真正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为了防止技术滥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恶果,需要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协调作为引导。继承中国农业文明所形成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同时吸取西方生态伦理中较为先进的科学理性,促使科技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挥作用。
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的和合观念,为人们更新科技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价值理性发达的情况相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倾向于人文领域的德性之知,偏向于以自然人文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强调尊重和保护,忽视利用和开发。这种倾向与农业文明中的经验技术和自然经济形式结合起来,不能适应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理性地看待中国的生态伦理传统,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起来,将人类生存价值的实现与工具价值的发挥统一于对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维持,同时发挥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加速全球信息化趋势以缓解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压力;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生产朝着高效率无污染的方向转变……
三、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实际上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文明模式”,它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消费模式”“生态生产方式”等生态的文化理念和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
传统工业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释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是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以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为主的生产技术方式包含着许多合理化的因素,值得我们今天去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时、地利,同时发挥人力的基础上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验形态的技术方式,它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基本上是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这种适应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来实现人类健康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方式是在谋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既能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发挥正常功能,以保持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健康发展道路。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含量的商品不断增加,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知识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在克服传统工业生产“末端治理”弊病的同时,发展新型的绿色工业;保持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资源类型也要求多样化的生产技术方式。因此,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传统的生产技术方式,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过来,而应当通过借鉴和改造,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各个地区的特殊条件,挖掘传统思想中所包含的合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人类必须摒弃现在追求物质的生活态度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现从高消费向低消费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加,而消耗的不断增加就只能是不断创造消费时尚,改变人类原有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相反会给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带来压力。人类必须探索适合于人类长远生存利益的低消费的生存模式。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遵从“合于义”的节俭生活方式以及“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节用、爱物的思想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类的发展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才能既顺应自然规律又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真正实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