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研究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和持久的进程,其是以全球意识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联合趋势。它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大学生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拓宽了视野,但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建立起理性的民族主义观,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更好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一、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现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流行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民族主义情感使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支持和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由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使得这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主要是由极端的民族主义引起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大学生民族主义情绪现状时要从两方面辩证的来看。
首先,民族主义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强。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近些年以来,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逐渐加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中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自从中国诞生现代意义的大学开始,大学生们始终走在爱国主义行动的前列。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大学生们以满腔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救国救亡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和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发扬老一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践行爱国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国家面临困难时,在国外敌对势力破环国家独立和损害国家主权与尊严时,又义无返顾地站出来,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独立、完整、主权与尊严。在l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在2001年4月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战斗机时,在北京奥运会火炬全球传递被干扰时,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被激发,进而组织声势浩大的游行,抗议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灾害时,大学生们一方面积极捐款赈灾,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行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爱国主义已内化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其次,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有非理性的倾向。由于当代大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民族主义的正确和错误之处,这就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时有诸多的政治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最为典型的是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进行无限制的情绪宣泄。网络上充斥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文章,往往不是以严谨的逻辑和使人信服的事实来说服读者,而是以痛快淋漓、气势磅礴、不拘逻辑的震撼力来感染读者。这样的情感宣泄极易走向口号似的呐喊,甚至是非理性的狂妄与自负。青年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治观,心中潜藏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霸主意识,内心极其希望中国也像美国那样称霸全球,因此对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处理国际事务态度不够强硬、不够咄咄逼人的做法不理解,从而极易受到这类激进言论的蛊惑,使自己的言词和行为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缺乏理性,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鼓吹对抗,鼓吹战争,辱骂其他民族,号召国人不看某国电影,抵制某国商品,无视我国加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这些民族主义情绪可以在一些事件中看出端倪。例如在2009年3月21日下午3时左右,在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树下,有一对母女穿着日本和服照相,路过此地的一名武汉大学男生高喊:“不要穿和服在武大照相”,“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随后,十多名年轻人加入声讨队伍,很多围观市民也表示愤慨,责备声越来越大。母女俩人赶紧脱下和服,悄悄离去。据了解,率先声讨的男子是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大二学生。另一位参与声讨的年轻女子表示:“虽然和服有美丽之处,但它毕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饰,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种异样的感觉。”此外,也有学生认为,这对母女的行为属个人行为,其他人不该干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起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事件,并非只局限于高校的内部,由于互联网的传播,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这起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当今某些大学生的民族情绪存在着不理性、情绪化的倾向。
二、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而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民族主义观,自觉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利益。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教育,我认为应该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注重学校教育,构建大学生理性的民族主义。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民族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课堂教育还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理性民族主义的内容,必须要让大学生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民族主义的含义,让他们理解民族不等于国家,民族主义不等于国家主义。只有当民族与国家合二为一时,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居民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的国家,才称之为民族国家。这时的民族才等于国家,这时的民族主义才等于国家主义。很显然,在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汉族作为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民族往往比少数民族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在国家事务的处理中具有更强的支配权。当前的某些大学生只是强调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认同,却忽略了中国本身的多族群性特点,在他们那里,所谓“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实际所指,充其量只是汉族的。因此,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往往会伤及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这种民族诉求也为西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独立带来了合法性的因子,不利于我国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民族主义不等于反对西方,更不等于盲目排外。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遭到西方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经受了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后,才开始由千年的文化认同转变为现代的民族认同。因此也具有了反对西方又不得不向西方学习的独特特征。对中国来说,“西方具有了敌人和老师的双重身份”。中国民族主义陷入了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反对西方,既要融入主流社会又要反对西方文明的困境之中。结果经常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使得后者压过前者。质朴而强烈的爱国感情得不到合理引导和控制,它就不但会反对西方,反对西方的一切,而且还会把向西方学习当成崇洋媚外而加以批评。反对西方最终导致了盲目狭隘的排外,而这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情绪的突出特征。
再次,我们要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让大学生充分的了解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让我们知道了“”势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少数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些极端言论,这些言论对于民族关系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而大学生又处在青年阶段,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容易受到这些极端言论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
第二,大学生应树立全球意识,正确处理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关系。在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任何国家都只有勇敢地打开大门,师人之长,弃己之短,摆脱宗法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因此,对一个贫弱的国家来说,英勇反抗外国侵略固然是爱国,维护与外国和平相处关系、开放自己的国家、促进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本国的社会进步,同样体现着崇高的民族主义精神,而且是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相反,愚蠢的排外,或者有意无意地为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不管其主观动机多么善良,口号多么神圣庄严,客观效果都是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时甚至因此错过重要机遇而千古留憾。
面对这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主义教育从理论上予以回应,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增强说服力和针对性,使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全球意识”,让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灌输全球化的思想,让他们明确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了解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民族利益的实现也可能需要其他国家的配合。例如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打击贩毒吸毒和恐怖主义、控制核武器等问题,这些以全球方式存在的“全球问题”以其普遍性和整体性折射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这种共同利益把整个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正成为“地球村”的居民。与此相对应,民族主义教育必须正视这种现实。由于维护国家利益是民族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国家利益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在民族的特殊利益之外又增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利益的限制,增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培养人们对祖国和本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的同时,增强全球意识的培养,从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考察国家利益,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合作和共同利益领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本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
第三,我们要规范网络环境,遏制极端民族主义传播。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也是民族主义者尤其是激进民族主义者宣扬他们的主张的主要阵地,如博客论坛、chinaren校友论坛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的BBS上都不乏反日、反美等高喊民族主义口号的帖子,而且这些帖子都点击率极高,可见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很深的。民族激进分子动辄用“卖国贼”、“汉奸”等字眼反驳和攻击网友略显理性和温和的观点,使得这些论坛成为了他们叫嚣喧嚷标榜自己的爱国热忱的场所,煽动了访问网站的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情绪。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占领网络阵地,用事实和科学给狭隘和激进民族主义分子以有力回击。
首先,我们要建设有吸引力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网络社会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也没有道德和责任上的约束,这对于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索信息是最理想的方式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他们在网上试图消解、湮灭现实中的不平等,在网络中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高校校长、班主任、政治辅导员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站,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变以前的单纯“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平等地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
其次,在网络应用方面应重视校园BBS中的舆论引导。BBS的舆论是多元化的,主流的声音在传统媒体和传统思想教育中可以简单地占据主导地位,而在BBS中它却成为非议的对象。不论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强国论坛”,还是在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BBS时,我们必须重视BBS中的舆论导向。面对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新方法,关键还要密切关注,善于及时、正面、柔和地引导。当一种言论在网上频繁出现,并且伴随着网民过激的情绪化意见时,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递有价值的信号。这时,要主动地分析这些信号背后隐藏的网民的需求、欲望和动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