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发表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浅析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推理
摘 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上看,因果关系是现实社会之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事物现象。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理的逻辑。本文认为,因果推理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是思想飞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社会科学;休谟问题;因果推理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理论解释,对现象的描述和分类是前科学阶段。所谓科学理论,是关于超脱具体现象的一般性概念和命题系统,不仅能够说明是什么,还能够说明为什么。如牛顿力学,解释苹果垂直落地、行星运行轨迹等。社会科学虽然有很大的特殊性,描述性研究占据很大份额,但理论解释仍然是其最高目标(Merton,1968)。[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相关理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果关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所不在,几乎身边的每件事物都可以找见由其产生引致结果的因果缘由。由于现有科学水平的局限性,有些未知事物我们还在探索中,但我们相信将来终会对其进行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会普遍认为,因果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还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最本质、最原始的存在关系。[2]
(一)休谟问题
因果关系的论述是休谟的重要贡献,该论述颠覆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看法。该理论对于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而言占有核心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休谟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成了其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的一个基本依据。在《人性论》中,休谟对因果关系作了详尽而条理清晰的论述。
休谟认为,所谓因果,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原因和结果事件之间在时空上毗连,时空联接是因果关系的先决条件。如果两个时空相距很远的物体产生了因果作用,那么其间必然存在某种因果链条的衔接。第二是时间顺序,即因先果后。第三是必然联系,即因果现象相伴而生,有其因必有其果。休谟指出,这三要素中,前两条是必要因素,而第三条是最重要的。这一条也是最具争议的。
关于第三要素,休谟用了两个术语,一是必然联系,二是恒定关联。二者在语义上有细微不同,恒定关联强调经验伴随现象的重复性,用现代统计学术语就是统计相关。而必然联系则是超越感官经验的,是人类对恒定关联的心理印象。这种定义上的微妙矛盾蕴含了经验主义的基本问题。一方面,休谟强调,因果联系不同于逻辑推论,一定来自经验;我们不能通过分析原因事件的特性而推导出它的结果。另一方面,他指出,我们的内外感官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的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是我们能够感识的。所有事件都是离散的。一事件跟随另一事件之后而发生,但我们永远无法观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他们似乎相伴而生,但并无联系”。[3]休谟认为,因果概念只有一个来源:我们对经验关联现象的重复观察。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观察到两类现象总是相伴而生,“我们便认定二者之间有某种联系,某种力量,使其中一现象能够屡试不爽地、确定地、必然地产生另一现象”。
所以,因果判断,以至我们关于自然界的一切知识,都是基于人类对重复性关联现象的归纳。然而,休谟认为,无论对两个事物前后相随重复观察多少次,我们也无法肯定明天它们还会前后相随。如何从有限的经验观察归纳出必然性的因果判断? 这就是休谟的“因果问题”或“归纳问题”。这个认识论问题启发了许多大哲学家,包括康德、罗素、波普尔,引起一系列哲学讨论并延续至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反事实问题:因果效应通常是一个反事实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出于道德和伦理的原因,许多诸如政策、培训等干预措施不可能对人类进行实验。比如说,在评估学前教育对个人成就的影响时,即使我们能够进行长期追踪,但很难为了设定控制组,人为地让部分幼儿不进行学前教育。因此,对于同一个人,我们会面临多种反事实的可能性。当然,这些反事实的问题在个体上都不可能得到回答,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个体和个体之间是不可比的,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分组水平上进行因果分析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社会科学家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充分利用追踪数据的信息,在分组水平上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二、社会科学中因果推理的形式――密尔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果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形式,它分析并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逻辑就可以解决“因果说明的推理形式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综合产物”。
在1872年,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密尔总结了洛克的认识经验,同时也是发展了培根提出的“三表法”, [4]从而全面地提出五种探寻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人们一直沿用至今的契合法、差异法、同异法、剩余法、共变法。这五种因果分析办法中,密尔本人最注重差异法。他认为差异法是“于穷理致知,其用最广,亦所最先”的实用好方法。相比之下,契合法常用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方面,差异法适合做实验,因为它的特性比较精确。密尔认为这五种方法只能用于一因对应一果的基础情况,对于更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参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觉得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这五种方法是探求事物之间最基本的办法。在分析理论的时候,这些办法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弥补、交错运用的。虽然它们之间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不足,因此在它们推断出的少量案例中并不能总结出全面综合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探寻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深层进行挖掘、更加详细进行分析、更全面进行综合,运用社会科学中因果推理的方法诠释实际现象与事物的本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尽管不同的学科特点各不相同,但追问“为什么”,对现象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从而造福于社会,则是社会科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最终目的。要做好因果分析,不仅应从研究思路、研究逻辑、实现手段与目的的整体性上对每种方法准确把握,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对概念的界定、方法的前提与适用性、研究的具体特征等方面,加以深入地领悟。同时,对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更要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用好因果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法)杜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1995.
[3]陈晓平.休谟问题评析――兼评“归纳问题”与“因果问题”之争[J].学术研究,2003(1).
[4]郝娟.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分析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章奇.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分析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08(3).
[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华夏出版社,199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辛涛,李峰.社会科学背景下因果推论的统计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彭玉生.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1(3).
社会科学论文发表篇2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就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笔者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大八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为党的建设作出的新贡献。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十六大以来所坚持、所实践、所总结出的新的理论体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够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并且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科学发展观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并列,作为党的又一新的指导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并将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而指引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理念, 不仅是发展, 而且是科学发展; 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一定意义上, 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经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 使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 实现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就是说,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护,价值都得到提升。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推动者,更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如果离开了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力量源泉,就不能取得胜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居于指导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科学发展观是崇尚和谐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释放正面能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一直以来,国民素质亟需提高这一课题受到全国、全党、全民的高度重视,我国也不断致力于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中。然而,我们还是会感觉到:如今的社会存在一些变味的现象——媒体的标题党扭曲造谣,年迈老人的“碰瓷”,公交偷盗的肆意猖狂。民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撑开了一顶顶保护伞,少了正气,更多的只是为自己着想。我国一直提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而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希望在引领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能够加强制度完善,健全法律依据,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扬正气感,让人民在安全、互的情况下共创和谐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以科学发展观,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统筹兼顾,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中提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新华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