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农业推广的发展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欢迎浏览。
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考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象,从招生环节、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着手,指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和建议,同时指出培养单位、政府和实践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协同共建的重要性,从而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有益的建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云南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1年,最初是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开展的一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1999年,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200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目前农业硕士学位共设置15个领域,培养单位在数量上从最初的24家不断发展壮大到106家,培养单位类型也从最初以农林高校(研究机构)为主拓展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目前非农高校67所,占全部招生单位总数的63.2%。从区域分布上看,一半的培养单位分布在华东、中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南地区占33%,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云南仅4所高校成为培养单位,仅占全部培养单位的3.8%。截至2014年,全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招生11286人,云南招生约为300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一、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自2009年才开始全日制硕士招生,仍然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除了受报考人数少、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外界因素影响,该领域自身发展还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生源不够稳定,入学动机不明确。我国2009年开始施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云南4所培养单位均在2010年开始招生。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的主力军是应届毕业生,学生在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时往往不会选择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出于传统意义上对专业硕士学位的偏见,另一方面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了解。从而形成同样的农业推广硕士,非全日制培养因为“物美价廉”而供不应求,但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则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为广大考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培养单位也可以通过调剂的方式完成预定的招生指标。然而,在调剂过程中,考生选择调剂农业推广硕士往往抱着“能上就行”的保底心态,就培养单位而言,往往也是以保证数量为第一前提。考生的保底心态结合培养单位数量第一的原则,必然导致学生以一种相对“盲目”的方式入学,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而且入学动机不够明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培养模式不统一,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虽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自1999年开始设置,但长期以来都只是以非全日制方式进行培养,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学位教育,同时还是学历教育,所以现有的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充其量只能提供一些借鉴。另一方面,作为专业硕士,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点所在,因此,相近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只是提供参考而已。培养单位通常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性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经验,设置培养年限和培养环节,以云南的4家培养单位为例,在学制上就有2年和3年的差异。在制定培养方案方面,目前培养单位往往只是在教指委推出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地区和培养单位特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指委规定必修课程外,受培养规模限制,为了节约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往往不会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常合并到所开设的相近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点加以培养。
3.导师队伍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提倡“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然而,由于全日制推广硕士培养开始得相对较晚,往往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确切的导师遴选规则,通常相近专业的硕士生指导教师直接可以申请为农业推广硕士生导师。这些指导教师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实践研究经验,只能凭借相近专业硕士培养经验完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目前校内导师仍处于探索培养的初级阶段。本来校外导师可以较好地弥补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研究经验的不足,但是对很多实践单位而言,还是一种新鲜事物,特别是在培养单位自身还没有完全消化理解的情况下,校外导师更是对培养过程束手无策,很难起到校外导师应有的实践指导作用。另外,根据教指委要求,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环节,但目前培养单位实践基地建设还明显滞后,即使在现有的实践基地上也很少实质性开展能够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活动,所以,目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往往只能依靠校内指导教师自行安排。因为导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各异,对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各不相同,这必然造成研究生实践环节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偏离面向现代农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农业机械化领域硕士培养改进措施及建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充分研究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云南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及建议。
1.加强引导和政策鼓励,提高生源符合程度。生源规模和质量是实现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亟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专业特点影响,目前农业推广硕士正面临着生源匮乏的窘境。显然在研究生培养的供给侧形成明显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主要体现为信息的不对称、观念的不对称和政策的不对称。目前仅仅依靠培养单位,根本无法走出上述困境。根据我国人才培养提出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源保障方面需要政府、培养单位和企业共同联手应对。具体而言,培养单位需要加强招生宣传,借助研究生招生网站等平台,重点阐明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基本情况和培养过程,引导考生打破传统观念。各级政府要根据地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出台相应的优惠就业政策,一方面给学生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投身地方经济建设,进入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作为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所培养人才最终的归宿,在生源建设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用人单位要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招生环节,推进预约式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突出培养特色,构建开放式师资队伍。虽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面向全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作为云南省的培养单位,还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突出针对云南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色,同时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不仅要求导师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对导师的实践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单位需要加快完善导师遴选和培养体制,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有计划的实施导师培训工作鼓励并安排校内导师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实践研究水平。同时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以专题报告和课程等形式为研究生讲授专业知识。
3.强调实践案例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专业内涵,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点,培养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015教育部1号文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农业硕士指导委员会也在2016年4月于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农业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与写作师资培训。无论外部改革还是内在需求,案例教学将逐渐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而案例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同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互动,一方面培养单位有义务向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全面诠释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合作协议;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培养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主动向培养单位提供科研合作和人才需求信息。
三、结语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保障,然而目前无论从生源规模到培养过程都不尽人意,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归纳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在政策指引下,通过广泛参考成功经验成果,针对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在生源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尚巧霞,吴春霞,陆家兰,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种业领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72-273.
[2]张帆,叶恭银,袁熙贤.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科技通报,2015(2):247-251.
[3]曾雄旺,贺建华,李阿利,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四双制”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22-25.
[4]肖新棉,廖庆喜,李善军,等.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保障调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28-23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唐慧丽,郭明,蒋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2):34-36.
[6]杨波,祝湘陵.农业机械化专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2011(12):263-265.
作者:方赛银
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
摘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互动,满足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基层网络创建阶段、中层推广组织完善阶段、专群结合的推广阶段、农业推广新体系的再创阶段、农业推广的深化改革阶段。现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1993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法制化、现代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深化、合理化。
1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及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1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践证明,为适应农村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牵头,组织“三农”协作,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有效的结合起来,分工承担农业资源开发、承包、重点项目推广、农业科教兴农。
1.1.2开辟展示新技术、新信息、新物质的农技推广平台为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速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很重要。让农民朋友能尽快地了解到有利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教育、信贷、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增加了采用新技术的机会,从而使农民以较少的投入换得更多的收益,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3试验、示范、推广是农技推广行之有效的三大步骤科研部门培育出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适应了某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为证实这些新品种在其他环境的适应和表现情况,对其进行适应性试验,成功后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此,我国多采用科技示范户和建立示范田的方式,向农民展示成功的样板,使该项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从而进入第三步推广阶段,实现该项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技推广工作也就此展开。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互动不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农业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推广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农民是科学技术消极的接受者,农民自己并未积极思考和进行生产实践,有部分农民由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限制,未能达到自愿变革的目的,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2新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低于农民心里的期望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因为投资太大或时间长而带来的农民的负面值升高,因而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追求推广速度而脱离实际,造成欲速则不达
2.3.1推广速度过快推广人员推出的新技术、新方法,农民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就放手,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而是代替农民做决策,农民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对自己是否有利还未考虑清楚,担心造成不良后果,只会导致推广工作的失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2产品价格变动成为影响农业推广的绊脚石当农业推广的某种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或开始较高,数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这种技术带来的效益就会损失或减少,使农民望而却步。
2.3.3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对某项推广技术产生怀疑因为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没有大的提高,农民朋友会对这个现实的利益损失持有抵触情绪。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3.1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想把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开来,县级推广人员必须不断接受科技培训,再把最新的科技传授给乡级科技推广人员,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乡级技术人员直接与农民沟通机会较多,能够使科技成果合理地推广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注重科技创新的新技术农技人员要把新技术推广给农民,首先科学技术必须符合农民的需求,新技术应用后,要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科技创新有成效时,就会带动大批农民参与,使新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广。
3.3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不断收集推广技术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推广的技术产生的效果、作用等进行收集改进和更新。如果是推广的病虫化学防治,则应尽快获取信息,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等。
作者:郑苏琴
有关农业推广专科毕业论文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