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教的思修论文2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幸福是富有极强恒久的生命力的人们的一种思想状态,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幸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篇一:《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关于幸福观的界定和论述,比较了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是实现共产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满足需求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而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当前,我们要勇敢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坚信共产主义社会的幸福一定会到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幸福;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共产主义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它富有极强恒久的生命力,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人们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从古至今,受时代发展、地域阈限、文化承传的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既包括物质层面,也不乏精神层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关于幸福观的界定分析和论述

  19世纪, 伴随着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开始,诞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内容,它是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综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并没有对幸福观进行系统论述和具体分析,但是经过对原著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他的幸福观的主要观点却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著作中有所体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就主观性来说,幸福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里的幸福强调和突出的是作为幸福主体的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就客观性来说,则强调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满足需求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而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存在方式,通过劳动实践又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使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因此劳动实践成为了人类实现幸福的源泉和根本途径。幸福是人们由于感受和体会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为幸福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体的存在和智力的健全是实现幸福的载体,它表现在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发挥自身拥有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价值需求是幸福的内动力,满足人类正当的追求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舍弃需求的幸福是缺少前提和没有意义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满足需求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而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实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之比较分析

  当今世界,由于人们利益的多样化选择而存在着各种各样多元化的幸福观,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观。我们主要来看一下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出现在中国的,伴随着中西方两种文明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中国向西方学习各种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慢慢渗透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并由此形成了影响和支配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延伸和体现,是资本主义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长期性和历史性。中国传统的幸福观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传承,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和体会,但贯穿其中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这种始终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的幸福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在对这两种幸福观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幸福观的利弊和优劣,这对我们研究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

  当前,一些消极的幸福观、极端的幸福观以及幸福的异化现象影响着人们并使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我们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盛行,使得有些人目光短浅、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有对共产主义实现原理的精彩科学论证和描述,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中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时共产主义就会实现,那时劳动将消亡,阶级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将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那时的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将为人获得幸福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使人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的物质欲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此外,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高度丰富,意识高度自由,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都将达到一个极高的层次,人们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和翱翔,享受一种人性本真带来的幸福和愉悦。这一切,将会就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和批判者。”[2]这种终极的幸福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由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生活境界。

  当前社会,一些消极、偏颇的幸福观或只重物质享受,忽略精神生活,造成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精神世界空虚;或只追求精神自由,放弃物质生活,导致贫穷困窘,空想盛行。这些现象的发生既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又势必受到人们所处的阶级社会和历史阶段等客观条件所制约。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有很多波折、艰难险阻,甚至是暂时的倒退。我们要勇敢面对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毫不气馁,毫不动摇,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坚信共产主义社会的幸福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86.

  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篇二:《关于幸福的思考》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的社会转型期众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我国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实现幸福的途径,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幸福感;主客观条件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句话,如此温暖人心,又如此震撼人心。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的社会转型期众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改善人们幸福的主客观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1]。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德性即是幸福。佛家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必须消除欲望进行修行才能幸福。现代很多人认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就是幸福。对于幸福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真正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即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等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自由和发展后的一种良好状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统一,亦是说幸福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评价。与资产阶级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一)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幸福的主观性指的是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以及有不同的主观思想意识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表现为个体差异性。幸福的客观性指的是社会对人们需求的满足,如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条件。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其中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幸福虽然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样地,人们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将主观性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从中感受和理解着幸福,继而得到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幸福观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禁欲主义幸福观,这两种幸福观,都是在特定时期条件下出现的片面且狭隘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把人的劳动排除在人生意义之外,单纯追求肉体感官方面的满足:“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毁掉了人的一切精神内容。” [2]636禁欲主义幸福观宣扬对精神的至高追求,而排斥对物质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了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与精神就像人的两只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精神生活的满足能够促进物质生活的提升。就人们而言,人的生活就是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的结合,因为人在具有生理需求性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情感,需要情感的升华及归属。

  (三)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一方面,人们通过劳动,与社会接触,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另一方面,人之所以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自身生活的需要,更是在劳动过程之中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之感,即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人们得到了身心和生活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这无形的精神财富则会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这无疑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劳动成为享受的前提,享受又成为劳动的动力,幸福则成为二者的统一。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的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则是最根本的属性。这一根本属性,就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那么,个人幸福就与社会幸福紧密相连。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我们有权利去追求个人幸福,但是绝对不能把个人幸福扩大化,那样就容易形成利己主义,损害社会利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曾讲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 [3]110只有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只有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幸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幸福感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官员三句话不离幸福,老百姓渴盼着幸福,幸福在哪里?中国幸福的现状怎样?

  首先,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呈明显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实现小康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人们的快乐幸福感整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次,幸福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性。中国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了他们对294个城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幸福感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内地石家庄市居幸福感第一。” [4]幸福感排名第一的石家庄市,而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香港、台北、北京、上海和广州。可见,客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主政治的关注参与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政治文明建设也是幸福的重要条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也是时代所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的膨胀欲望,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人们也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健康和生命也受到威胁,不言而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幸福的重要条件。   最后,人们主观感受幸福的能力较差。人们要想幸福的生活,在客观的生活质量具备的前提下,(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126页) 还要加强幸福感的学习教育,树立科学的幸福,善于认知发现幸福、正确处理幸福与不幸的关系,合理调生活目标、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和对比度,保持良好的知足常乐心态。

  三、提升人们幸福感的现实路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唯一终极目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从静态角度概括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幸福的生活令人神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幸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为发展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供人的发展需要和幸福的客观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础比较薄弱,一切问题的解决靠发展,而且需要科学的发展。实现13亿人口的幸福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温家宝指出:“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和更幸福的意蕴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建设人们的幸福生活。

  (二)关注民生,保障幸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国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新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这些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发展和延续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为社会建设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管理智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要消除人的异化,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的GDP指标,还要不断关注和改善民生,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住有所居的理想社会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提高幸福能力

  人们要想获得幸福,不仅需要社会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还应该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培养幸福能力。幸福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统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剧变,不少人的物欲膨胀,他们往往只注重物质享受,轻视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成了欲望的奴隶,而远离了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幸福观,它首先要求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在个人获得幸福的同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在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实现幸福。当然,人们要享受幸福,必须创造幸福,实现奉献和索取的有机统一。其次,还要培养人们的心理幸福感。叔本华曾说:“个性不健全的人对于人生欢乐的感受,就像美酒喝到含着苦胆的嘴中一样,无非是苦涩的。” [5]幸福表现为一种主观体验,同样的活动,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只有养成外向、自尊、乐观和自我控制的幸福品格,才可能更幸福。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EB/OL].2011-05-06.

  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篇三:《浅谈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通过梳理文献和追溯西方国家的积极心理学,探究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旨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意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抛砖引玉,以促进教育幸福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幸福 幸福教育 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幸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概念。就连康德也十分丧气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一、幸福的涵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西方文化中的幸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先哲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希腊第一个对幸福做出理论思考的是梭伦,他认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拥有财富的多少,幸福在于“善始善终”。柏拉图认为,“人由灵魂与肉体组成,人的使命是使自己从肉体的情欲中解脱出来,用理性支配自己,追求善的理念,追求神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中世纪封建社会宗教统治时期,在神学家们看来,生命的唯一价值在于忍受眼前、身边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以期死后灵魂进入天堂,在天堂沐浴“幸福”。顺从、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宣扬赤裸裸的欲望,追求感官刺激,夸大了物质生活的幸福作用。注重生命的存在和维护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利益。霍尔巴赫说:“利益就是人行动的唯一动力。”费尔巴哈说:“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解并意识体会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和理想实现,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幸福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儒家认为身体的健康长寿、生活的富裕、心灵的安宁无纷扰、道德的高尚这些都属于幸福的范畴。周敦颐说:“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儒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泰然”。

  道家的《庄子・让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返璞归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平和自然、与世无争的状态中,要求世人摆脱世俗的束缚、放弃对名利的争夺。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佛家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涅�”境界,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对禅宗来说,人生即苦,而且苦海无边,唯一的途径就是“悟”,而且是“顿悟”,即不需要静坐修持,只需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力,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超然”。

  3.当代人们眼中的幸福

  刘次林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帅指出,幸福不是等待一个现成的结果,而在于不断创造的过程。创造过程中的高级精神享受,正是创造者莫大的幸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汤力维认为,幸福感是实现人生意义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己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协调以及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身与心、知与意、主观与客观、快乐与功能、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认为,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

  4.对幸福的界定

  幸福是个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某种程度的完美与和谐统一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状态。物质生活的充足丰盈是幸福实现的最根本基础。精神方面的追求,即实践与劳动、发展与创造、超越与进取是幸福保持永久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幸福属于有价值的人生。幸福是个体的正当需要或人生重大目标、理想实现后的一种满足愉悦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和既定目标而异。

  二、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

  幸福教育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关注。西方哲学中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快乐论与实现论。快乐论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而实现论认为幸福就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积极心理状态”。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承,现代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两个分支,其一是“主观幸福感”,其二为“心理幸福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人们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平衡的一个结果,当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时,个体就会产生主观幸福感。幸福被理解为快乐、愉悦。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幸福应该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幸福是自我实现的状态。人通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能的实现,个体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即“通过发挥潜能努力达到完美的体验”。

  三、幸福教育的内涵

  刘次林指出,幸福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

  张忠仁认为,幸福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期望水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们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

  樊亚奎说,幸福教育的内涵就在于“培养一个幸福的人,这个人通过教育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够感受自己生活的价值,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这个人能够在教育的引导下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每一段时光,以一种积极的精神去创造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实”。

  一方面,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深厚幸福情感的人。教师要渗透并帮助学生了解、领悟、树立正确科学的幸福观。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意识、幸福层次,提高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一方面,幸福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深刻体会到幸福感。具体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活动中,体会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职业价值幸福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始终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时的满足感、克服困难挫折后的自我超越感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幸福教育的课堂上,师生相互作用,达到精神价值的共同丰富。

  参考文献:

  [1]欧美燕.论学生的幸福之维[D].2007.

  [2]张旭耀.学校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D].2009.

  [3]朱丽萍.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幸福感的策略研究[D].2010.


猜你喜欢:

1.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2000字

2.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

3.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4.大学有关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2000字

5.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

关于幸福教的思修论文2000字

幸福是富有极强恒久的生命力的人们的一种思想状态,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幸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的思修2000字论文篇一:《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革命先烈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当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资源。然而我们要如何写关于理想

  • 关于护士职业道德的参考论文
    关于护士职业道德的参考论文

    护士的职业道德是护士社会价值和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护理行为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

  • 关于幼师职业道德论文
    关于幼师职业道德论文

    学前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幼师作为人的启蒙之师,更需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境界。下面是学习啦小

  •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幸福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代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幸福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快

245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