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思修论文 > 2017思修道德论文范文精选(2)

2017思修道德论文范文精选(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17思修道德论文范文精选

  2.2交往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显著力量。

  交往是马克思用以分析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而非独立于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活动,交往与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也是其他社会实践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的理论与价值观的生成也有密切的联系。从交往的意义来看,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交往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竞争、交流、对话、合作、交易,甚至是战争。当交往成为人们普遍需要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时,交往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够更好、更大的体现出来。基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认为,交往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大影响。从交往对保存生产力的作用来看,交往是维持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6]这也就说明交往也是维持一个社会价值观状态的基本条件,交往的程度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之间的契合度。从交往的基本属性来看,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是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们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前提与条件;而精神交往则是社会价值观形成、发展、冲突、分化、整合的更要形式和保证,只有在精神交往自由的情况下,社会价值观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公共性”。从交往的社会结构来看,交往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与文化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构成了价值观生成的社会系统,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以及社会主导价值观构建的难度。从交往的范围来看,交往分为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地域交往决定着价值观的多样性和阶级性,而世界交往则要求价值观的普世性与一般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文化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直接源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化是一个社会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文化实践从实践对象上来看属于精神实践,也就是说,文化实践是将人的道德、伦理、情感、意志、信仰、价值观等作为实践内容的。这一点体现了文化实践对价值观生成的直接作用,文化实践把价值观作为直接的认识与改造对象,并通过在精神领域内不同要素的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来实现价值观的整合、分化与发展。文化实践从手段上来看属于物质实践,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媒介支撑下完成的。因而,文化实践也具有物质实践的基本内涵、内在结构、特点和功能,这一点也就是价值观得以形成、发展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人民群众的实践是

  既然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源泉,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由这两个前提条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推断:实践也是价值观价值生成的源泉。这个推断的逻辑结构是:实践→价值观and实践→价值(条件)=〉实践→价值观→价值观的价值(结论)。这个逻辑推论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体地说就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精神面貌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力量和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思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思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从价值观生成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与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有人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统治阶级主导下的意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自然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关系。其实这样的观点只触及到问题的表象,没有深入到问题真正的背景中。在这个表象背后的真相就是人民群众意志也是党的意志,党的意志只是人民群众意志的反映。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人群群众实践的发展要求党提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重大的理论日程是基于以下几点背景的。

  其一,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30年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与实践诉求,把中国推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车道上,经过3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如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所带来的贫富悬殊加大;分配制度的转型所带来的公平性欠缺;主体分配模式下效率的缺失等。这些问题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产生了较大的距离,从而也把反映广大人民愿望、利益与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到了重大的日程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

  其二,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党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干部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提高工作水平,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道德风尚。

  其三,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面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还要坚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四,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影响力提出更好要求。当前,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质体现的集体主义在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主义的冲击下已经日渐式微,这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奉献精神、道德原则、价值本质在根本上是违背的。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主流的社会价值体系,形成对社会不同价值观念的统摄、辐射、吸引与转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五,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崇尚良好道德规范与行为的社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那些道德败坏、价值沦丧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道德体系该何去何从。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要认真实践的重大要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生成,贵在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由“文本价值”向“实践价值”转化,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生产实践不仅创造了一个物质世界,还创造了一个精神世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水平不仅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价值生成。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提供了有效的运作载体和物质基础保障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最根本的依据,没有生产实践的提升,就不会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

  人民群众的交往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基本源泉。人民群众的交往实践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具体的过程中。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交往实践推动了生产实践成果的传播与延续;另一方面,交往实践还促进了人们在交往中价值观念的选择、碰撞、认同与聚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交往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中通过不同主体之间交往与影响,以达到对具有先进性的组织或主体的能力与价值观的认同与整合,从而最终把那些代表人民群众根本的、核心的利益需要、价值观念上升为社会组织的公共意愿、上升为国家的公共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理论形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同样也是在人民群众的交往与影响得以推进的。

  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直接源泉。文化是价值观存在、发展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不相符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内在渗透力与虹吸力的影响,以达到价值观的一元主导性。但文化实践并不是要完全实现价值观的一元性,而是要通过价值影响、碰撞、选择来提升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与吸引力。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就是它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失去它的主导性地位。面对这个重大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主流价值观体系的建设,通过建设提升主流价值体系的统摄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等性碰撞,以达到价值观念之间的自由竞争与优胜劣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是互动的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才能找到其价值生成的直接路径。如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步骤来看,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第一步是它对当代中国价值观领域的重大影响,然后才是它对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再其次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影响,最后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影响。从这个逻辑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就是我们所论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基本源泉和直接源泉。

  参考文献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民出版社,002,7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韩震.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民出版社,007,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民出版社,972,3;2;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民出版社,966,5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袁贵仁.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06,3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思修道德论文范文精选

2809719